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和阐释。有人将可持续发展总结为3个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使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 ] 。
与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亦称可持续性。《21世纪议程》首先运用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但未详细阐释。在2001年《科学》杂志刊登的由23位世界著名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联名发表的《可持续能力学》论文中明确定义为“可持续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 2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 [ 3 ] 。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也称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阶跃性原则,其核心是前三项原则[ 4 ] 。
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1994 年3 月25 日,《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突破,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概况及供需形势判断
1.我国石油天然气概况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2.我国石油天然气供需形势判断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具体有5个基本判断: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预计国内原油高峰年产量为2亿t左右,而2010 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年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3.15 亿t 和4.15亿t,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6%和56%。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加,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将驶入快车道,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作为绿色能源和优质工业原料,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1000亿m3 和2000亿m3,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20%和40%左右。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上升到10%左右。
第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长,对产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石油石化产品需进一步优质化、清洁化和多样化。
第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耗能设备技术落后,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则低10%以上。节能工作仍大有文章可做。
第五,世界范围内的油气资源潜力较大,但分布极不均衡,围绕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国际石油总体将维持较高价位,短期振荡会不断发生,将对我们利用国外油气资源形成不利局势。
三 油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1.油气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
国外研究表明,从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同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保持着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的作用基本是促进GDP增长[ 5 ]。
目前,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40%左右,煤约占24%,天然气占23%,这3 种化石能源占90%左右[ 6 ] 。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中油气资源占到70%以上,而目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油气资源只占30%左右[ 7 ]。近1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平均值约为0.17,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油价持续攀升,弹性系数值也呈不断上升之势。
因此研究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稳定的油气资源促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可持续”的总体原则、要求和部署。
2.油气资源安全问题
油气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能获取的油气资源持久、稳定、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其数量和质量能够保障该国当前经济的需要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8]。油气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地区均衡性对油气资源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油气资源安全的主要思想和内涵可概括为[6]:一是油气资源安全是一种以国家为自然边界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二是油气安全强调避免油气价格大幅度变动、油气供给突然中断以及油气资源污染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内油气工业,四是强调与地缘政治紧密相关的地区间相互合作和贸易,五是强调供求双方相互依赖的新油气安全机制。
影响中国油气资源安全的不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内部不利因素主要是油气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油气资源产量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油气进口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来自外部的影响:政治、军事因素方面,一是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散布“中国石油进口威胁论”;二是日本提出“亚洲能源安全”论,认为中、日是未来争夺中东石油最主要的国家;三是美国针对亚太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四是南海周边国家掠夺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五是美国加紧控制里海油气资源,遏制中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战略;[ 9]六是美、印合作,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并扩大其控制范围,直接威胁中国石油贸易和进口运输安全。中国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且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些地区局势动荡,政治和军事因素直接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经济因素方面,一是国外大石油公司兼并联合,形成超级石油垄断集团,竞争力大大增强,并积极抢占国际油气资源滩头;二是世界大石油公司竞相向里海和中亚地区的油气开发投资,削弱了中国在此方面的地缘优势;三是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油气消费快速增长,加剧与中国在石油进口上的竞争与矛盾;四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石油供需矛盾尖锐,对南中国海油气资源争夺激烈;五是国际油价频繁波动。
四 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
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供需缺口大。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难度大,导致中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开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10] 。
第二,油气资源缺乏战略储备的安全保障机制。中国总体上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比较缺乏,尚未形成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因而很难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和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需要[10]。
第三,对国外石油资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于提高。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力度小、份额少,特别代表西方国家的跨国石油公司占据垄断地位,使建立境外能源基地难度加大[11] 。
第四,油气资源浪费严重。已探明石油资源的采收率平均不足30%。直接燃烧原油现象仍然存在。综合回收利用率低,一方面表现为炼油工艺落后、装置规模小,原油炼制效率低; 另一方面资源使用配置不合理,高耗能产品比重过大[11]。
第五,油气资源宏观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统一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入政策和鼓励政策有待于加强。特别在局部地区,乱开滥采现象严重,破坏油层,大量油气资源无法回收,既造成了大量浪费和损失,又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12] 。
第六,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勘探技术还难以适应对油气储量增长、降低开采成本、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需要。现代开发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深水钻探、山地地震及低渗透、稠油油气田开发技术亟待突破[12]。
第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从早期的区域性调查、普查到地震施工、钻探、测试以及大量开发井的钻探和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油气长距离运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带来了破坏和影响[13] 。
第八,天然气基础设施和市场开发滞后,制约了天然气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输气管线未形成网络,中游设施建设与下游市场建设不同步。天然气综合利用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工业用气市场难以扩大,民用气市场制约因素多,商品率较低[13] 。
五 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也会相应形成持久的巨大需求。石油天然气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伊拉克战争结束,世界石油天然气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消费的中国,制定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己成当务之急。
1、加强对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的科学研究,增加基本供给[14]
我国尚待勘查的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而勘查程度很低,我们应引进世界最新油气勘探技术,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这是制定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
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我国属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可采潜力大。开发利用天然气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压力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应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尽快形成东西和南北基干管线和支线管网,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东部地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特别要把开发区域性消费市场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化消费市场。同时积极稳妥地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跨国天然气运输通道,弥补国内天然气供应不足。同时加快对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的开发利用。
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国外油气资源[15]
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开展油气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要努力实现进口来源、方式、品种、渠道的多元化,分散风险。要通过政治、外交途径,改善与石油出口国政府的关系,与之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关系,争取签订政府间的长期石油合作与贸易协议。鼓励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参与国际间石油勘探开发合作,分享国际油气资源。
4、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体系。国际能源机构要求成员建立90天的石油储备,事实上,26个工业发达的成员国家已有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需求的石油储备。美国己达6亿桶,可维持200天的基本石油供应;日本5. 5亿桶,可维持171天的基本石油供应。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未来20年国际油价将呈上涨趋势。因此,及早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5、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能耗小、污染低的产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手段,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开发节油型产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修订和健全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节能、环保等测评指标,建立全国性宏观节油监控网络,定期发布监控信息,对相关设备和产品进行定期的国家抽检。同时,要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和相关执法队伍的建设。
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务院已经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已不是一个暂时性、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期性问题。我们应立足本国国情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培哲. 可持续发展概念——中国21世纪议程[M ].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Robert W K,William C C. Sustainability Science [J]. Science,200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2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中国网www. China. org. cn,2003 - 03 - 16
[5] Naim A,Darwish A G.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998 (2) :125-133
[6]吴巧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7]周总瑛,唐跃刚. 从油气资源现状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 J ].自然资源学报,2003 (2) :132-137
[8]刘飞龙,谷树忠. 中国石油安全及其机制初探[ J ]. 资源科学,2001 (2) :68-72
[9]史斗,郑军卫. 我国石油安全与天然气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J ].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 (2) :3-6
[10]陈耕.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思考[ J ]. 中国石油石化,2004(12) :7-9
[11]冯明,曹成润,陈力等.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对策的思考[J].地质与资源,2005,14(1):78-80
[12]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 J ].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13]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 J ].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14]车长波,潘继平,唐晓川.关于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J ].中国矿业,2004(2)7-10
[15]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 J ].资源·产业,2003,5(4):37-39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