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6月份发生了两件事,都可以佐证中俄能源合作关系的脆弱。第一件事,有关日渐公开化的油价分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之间,在通过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石油管线(EPSO)输送到中国的原油价格方面,存在着不同意见。第二件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之间,同样无法就俄中输气管道传送的天然气价格达成一致。
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条件得天独厚:供需互补,地理位置相邻。俄罗斯的常规石油储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中东地区,天然气储量更居全球首位。而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了全球商业能源的最大消费国。过去八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每年增长7至10%,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量还会增加。俄罗斯的主要油气矿藏,都分布在中国人口密集地区的2000公里半径之内。相较而言,中东油气田距离中国中东部地区远在4000至6000公里之外。
这些潜在的有利条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受到关注。然而直到2010年,俄罗斯直接进口到中国的还仅限于铁路运输的石油(高峰年份可达每年1500万吨),另有一些石油及少量水电、液化天然气通过途经哈萨克斯坦的输油管道运送到中国。2008年10月,在中国提供了250亿美元贷款之后,俄罗斯才最终同意兴建一条到中国的出口石油管线。天然气进口管线建设仍处于谈判中。
拖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普京掌权以来俄罗斯?能源政策的大幅度转向:强调国家对自然资源及?其出口的控制,优先满足国内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这也导致中国另寻能源进口来源,包括修建来自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缅甸的管线,以及在沿海地区兴建液化天然气终端。
最近,中俄双方在油气产品上的分歧都只跟定价有关。按照2009年合作协议的定价模式,EPSO输送原油到斯科沃罗季诺以南中国边境的进口油价,要跟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港口科兹明诺保持在同一水平。但问题是斯科沃罗季诺距离中国边境不到100公里,到科兹明诺却有2000公里之遥。自从2011年1月原油开始输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一直因价格条款“不公平”而拒付这部分运费。传闻中方现已支付了部分存在争议的运费,但仍拖欠大部分。双方谈判处于停滞状态。
天然气价格的分歧几乎每年被提起。中国国内燃气网络输送的燃气,民用部分的城市接入价格是每千立方米180到300美元。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价格目前差别较大,老的进口合同价格是每千立方米150到350美元,而一些新合同却达到甚至超过每千立方米500美元。
最近的报道表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想以每千立方米250美元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与目前城市接入价格、老燃气合同定价一致。而俄罗斯方面希望价格则接近每千立方米500美元,高于其目前对欧洲国家的售价。
中俄油气的价格之争,让人不禁想问:到底在中俄能源合作上,哪一方占据着上风?乍看上去,资源所有者好像是胜券在握,但在我看来,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一直显示其有俄罗斯之外更多的选择:寻求其他进口源地,进一步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和非传统天然气资源,努力降低能源强度,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限制终端用户消费。如果俄罗斯不能充分考量到中国的上述多重选择,中俄之间的谈判仍将旷日持久。此外,俄罗斯是否急于跟中国签署能源销售合同。就目前的情况看,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