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要闻 » 媒体看能源

英国石油公司和伊朗之间的石油往事

日期:2012-03-14    来源:《能源》  作者:王晓夏

能源资讯中心

2012
03/14
09:15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 BP 伊朗 石油

    如果说石油总能让人和阴谋联想到一起的话,那么伊朗BP的往事,足可以证实这一点,因为伊朗曾经发生的两次政变都和BP有关。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董事长丹尼尔·耶金曾这样感慨道。在他看来,石油和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是其他所有大宗原材料都无法比拟的,石油背后总能找到国家的影子。

     时下,欧美对伊朗的石油禁运便是这一真理的最好印证。一个世纪前,英国石油公司(BP)和伊朗之间的往事,同样可以验证这一真理,而且更具阴谋色彩。

    《达西协定》的开始

    BP在伊朗的开始完全归功于一名叫威廉·诺克斯·达西的商人的成功投资,以及一名叫乔治·伯纳德·雷诺兹的地质学家的坚持。

    早在1900年,达西开始资助一组探险队在伊朗的石油勘探,并且在1901年开始与波斯沙阿(波斯古代君主的称谓)穆扎法尔丁·沙进行谈判。最终,这位昏庸的波斯君王用两万英镑的代价,向达西出售了60年对波斯12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石油勘探经营权(几乎涵盖波斯大部分国土,但北方五省除外。当时这里是沙俄帝国的势力范畴),波斯可从日后的石油收益中获取16%的利润。

    尽管现在看来有些荒诞,但对于当时穆扎法尔丁这位极其喜好游历欧洲,但又受困于国库空虚的君主而言,他只是用国家资产进行“套现”,相比他出售涉及主权的海关权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

    何况,这位君主当时囊中羞涩,而且又急需赴欧看病,他甚至曾因首府大臣向沙俄举债不成,而轻易将其撤换。

    穆扎法尔丁国王匆匆的决定,却铸成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隐患。这位不得人心的国王在伊朗爆发“立宪革命”后,被赶下了台,结束了其对伊长达12年的统治。

    拿到专营权后,达西聘请了雷诺兹,前往伊朗沙漠探寻石油的踪迹。在“天花泛滥、兵匪横行、饮水匮乏、气温常常高达50摄氏度”的条件下,雷诺兹和其勘探队在沙漠中辗转了近八年。

    达西同样也倾其所有,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其间达西被迫将其大部分股份转卖给格拉斯哥基集团旗下的伯马石油公司来缓解资金压力,但依然无济于事。到了1908年初夏,勘探已经花费了50万英镑,达西和伯马石油公司一致决定停止勘探工作。

    5月初,波斯沙漠中的雷诺兹收到了电报,达西命令其撤离,原因是“钱已经花完了”。但是倔强的雷诺兹不忍放弃此前无数的努力,拖延执行这道“撤离令”,并在5月26日,成功地在南部苏莱曼清真寺附近360米深处发现了一口油井。

    至此,英波石油公司(APOC,系伯马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便随着这口油井的石油一起诞生了。最初的几年间,伊朗南部油田的发现并没有立即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事情才有了改观。

    1913年,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正在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准备,他为英国海军制定了一个三年扩张计划,试图将以燃煤为动力的皇家海军舰只换成石油燃料。为了摆脱当时对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以及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依赖,以便在战争中掌控最大的主动权,丘吉尔将目光注视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英波石油公司身上。

    经过双方接洽商议后,双方决定签署有效期长达20年的合约,英波公司为英国海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而英国政府为英波公司注入新的资本用于扩大生产。事实上,此时英国政府已经实际获得了英波石油公司,公司的命运和国家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

    英波石油公司不仅为英国提供了石油,同时也成为英国对伊朗实施控制的工具。当时它和拥有治外法权的印欧电报局以及拥有独家货币发行权的波斯帝国银行,成为英国控制伊朗的三道绳索。

    第一次政变

    英波石油公司和英国政府结盟后,在伊朗的地位更加稳固。同时,由于英波石油公司对英国越来越重要,伊朗在英国海外利益版图中的份量也随之加码。

    如果说自1814年,英国趁火打劫(俄法战争)介入伊朗事务,并且和伊朗签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德黑兰条约》起,伊朗对于英国无非是遏制沙俄,拱卫印度次大陆的屏障,那么随着英波石油公司的大规模生产,伊朗已经成关乎英国能源安全重要战略要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伊朗的兵力部署已经说明了一切。

    1914年,奥斯曼帝国向盘踞在伊朗境内的俄军开战,为了保证英国在胡泽斯坦南部的油田利益,英国派兵介入这场战争,并且专门派出了一个整编旅对油田进行保护,也确保石油生产。

    随着1917年,沙俄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更退出了其传统势力范围——伊朗,英国便顺势接手了整个伊朗。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恺加王朝的腐朽以及新生苏联的革命辐射,伊朗各地抗议示威,甚至叛乱不断。

    为了保证石油生产,英国迫切希望加大对伊朗的干预和控制。为此,英国在1919年,通过贿赂伊朗谈判官员,迫使伊朗签署了完全丧失独立国家地位的《英波条约》,从而全面控制了伊朗的军队、财政、交通系统及通信网络。

    但英国的过多介入,并没有使得局势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同时使得伊朗民众和当局对英国产生更深的反英情绪。

    到了1920年,随着伊朗吉郎地区的独立(宣布建立“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保证伊朗的石油利益不受冲击,英国决定重新选择在伊朗利益的“代言人”,希望扶持一名强人统治者来挽回残局。

    此时,伊朗哥萨克骑兵师指挥官——礼萨·汗成为了英国人的选择。

    1921年1月6日,英国使馆一方面指示英国侨民撤离伊朗,同时秘密与礼萨·汗联络,支持其发动政变,取代当时有反英情绪的伊朗政府。2月中旬,礼萨利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首都德黑兰,国王被迫任命礼萨为哥萨克师师长,并接管了陆军部,并任命礼萨的亲信担任首相。

    本想建立共和政体的礼萨,最终在立宪会议的鼓动下,继承了王位,建立起了伊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1935年,他改国名波斯为伊朗,随后英波石油也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AIOC)。

    曾经和英国打过仗(英波战争),同时也十分开明的礼萨,不愿听从英国摆布。在他上台后,便积极和欧洲其他列强特别是德国发展外交关系,试图通过均势外交,来平衡英国在伊朗的利益,其中收回英国的石油专营权成为了重中之重。

    为了使石油协定对伊朗更有利,1925年至1932年间,礼萨任命伊朗法院部长阿卜杜勒侯赛因·泰穆尔塔什开始和英波石油公司主席约翰·卡德曼进行谈判,双方分别在德黑兰、洛桑、伦敦及巴黎展开“马拉松式谈判”,甚至吵到了海牙国际法庭。

    不久,迫于英国的压力和利诱,一直坚持废除《达西协定》的礼萨突然默许英方的要求,并在1933年4月,并达成了新的协定。

    新协定有效期同样为60年,将英波石油公司的控制范围缩减至26万平方公里,并需要每年向伊朗政府付款以取代所得税,最少金额为75万英镑。这些条款看似对伊朗有利,实则对英国有利。伊朗被海牙国际法庭繁琐冗长的仲裁过程所拖累,错失废约的良机。

    事实上如果礼萨继续坚持和英国修约的话,或许将会出现“另外一个礼萨”,将其取而代之,因为控制着伊朗经济命脉和政治死穴的英国完全有能力做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礼萨的平衡外交走到了终点,因为恪守对德国中立,不愿驱逐在伊朗的德国专家。最终,伊朗在1941年8月25日被英、苏两国军队强行肢解成南北两块,礼萨被迫退位,其子默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伊朗最后一位君主,下称小礼萨)正式继位。

    这一不是政变的政变,之所以发生,就是英国担心德国图谋自身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对于这一点老练的礼萨彻底失策了,他对德国的暧昧,从某种程度已经威胁到了英伊石油公司。 

    美国势力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朗不仅为英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油料,同时保障了苏联的南部国际通道。就在胜利在即的时候,对于战后世界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各方也同样紧紧盯着伊朗石油这块巨大蛋糕。

    1944年1月,美国辛克莱和美孚石油公司代表来到伊朗,希望就出让卑路支斯坦的石油开采权问题同伊朗谈判,不久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苏联在得知美英向伊朗提出石油开发请求后,在同年9月也向伊朗提出开采伊朗北部石油的要求。

    老礼萨在对外问题上翻了船,有前车之鉴的小礼萨对此小心处理。在各方都提出开采请求后,伊朗顶着压力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在战争没有停止、外国军队没有撤离伊朗的情况下,绝不向外国政府出让石油租赁权,以免自己成为豪强纷争的牺牲品。

    这一法令将石油开采问题一直推迟到了40年代末,此后,随着各方撤军,战后建设成为伊朗国内关注的重中之重。在缺少资金的背景下,国内各方又将目光落在了英伊石油公司巨大的石油收益上。因为其过于丰厚,而伊朗获得的又格外少,例如,英伊石油公司在1947年的税后盈利达4000万英镑,而伊朗仅能分得700万英镑。

    此时,已经彻底倒向美国的伊朗似乎找到了新的靠山,这使得从英国手中收回石油开采权成为了可能。

    到了1951年,伊朗国内支持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尤其是1950年12月美国和沙特组建阿美石油公司,双方签署利润五五分成协议,消息传到伊朗激起了伊朗人更强烈的反应。全国范围内,罢工、抗议此起彼伏。

    事实上,为了缓和矛盾,英国人早在1949年5月,就曾做出形式上的让步。英国提出了“石油协定附件”,保证每年开采专利权的费用不会低于400万英镑,并减少勘探的范围,承诺会培训更多的伊朗人担任行政职位。但是,这一蝇头小利,根本无法平复伊朗人的不满。

    时任伊朗总理的哈吉·阿里·拉兹马拉试图与英伊石油公司谈判,但却被英国草草糊弄过去。愤怒的情绪淹没了德黑兰,总理拉兹马拉也被愤怒的民族主义分子刺杀。在大众呼声下,石油国有化的提倡者——穆罕默德·摩萨台临危受命,出任总理一职。

    当时全球范围内,第三世界已经民族觉醒,很多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要求独立或已经独立。当时英国控制的缅甸石油业也实现了民族化,甚至当时英国首相艾德礼也在国内发起了一轮国有化浪潮。

    这使得摩萨台有理由相信,伊朗也能完成石油产业的国有化。为此,他开始使用强制力来清除英伊石油公司。9月27日,伊朗军队占领了英伊公司的阿巴丹炼油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这直接导致英伊两国直接走向对立。

    为了争取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摩萨台于10月前往美国,并在纽约联合国就英伊石油公司向世界慷慨激昂说道:

    “经过一个外国公司的五十年剥削之后,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伊朗技术人员,还得聘请外国专家。……伊朗有决心要利用这重要的资源——它是我国固有财产的一部分,我们将用它来提高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和平事业。”

    按照摩萨台设想,在赶走英国人后,肯定能招募其他国家的石油专家来伊朗工作,帮助实现石油产业国有化,但是,他低估了英国人的影响力。

    在英伊公司甚至英国在伊机构被驱逐后,英国开始实施报复,对伊朗实施禁运,并要求当时其他石油巨头不要介入伊朗事务。同时,英国还要求其他产油国增加产量,来弥补伊朗“出局”后所带来石油供给的减少。

    摩萨台政府和整个伊朗陷入了困境。由于石油生产停顿,石油收入减少,摩萨台不得不大幅度削减财政开支,随后又不断增发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即便如此,由于伊朗民众期盼石油国有化,摩萨台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支持度。不但如此,在困境中,摩萨台手中的权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强,这让国王小礼萨明显感受到来自摩萨台的威胁。

    丧失伊朗石油的英国开始密谋发动政变,试图推翻摩萨台政权。此时,英国游说美国,将摩萨台描绘成为即将投靠苏联的共产主义分子,希望美国出手,因为英国在伊机构已经被驱逐。

    此前,美国曾秘密和伊朗接洽,希望美国石油公司接替英伊石油公司,和伊朗进行合作,但此建议遭到摩萨台的抵制。为了避免内外交困的伊朗倒向苏联,同时深陷朝鲜战争的美国,希望获得拉拢英国,最终美国接受了英国的建议,准备密谋发动政变。

    为此英国军情五处携手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政变方案,美国老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亲自实施这一政变,美国为此批复了100万美元作为活动经费。中情局开始在伊朗重金收买伊朗政、军、商、宗教界和新闻记者,发动他们抹黑摩萨台。

    1953年8月17日,中情局用39万美元收买的武装暴徒袭击了伊朗议会,占领了德黑兰各个政府办公大楼。经过整整10天的暴乱,在伊朗付出了近千人丧生的代价后,摩萨台政权终于被颠覆。

    讽刺的是,伊朗政变消息传出后,英伊石油公司的股票便大涨,但资本市场的期待,并没有能改变伊朗政治格局的未来安排——小礼萨国王彻底倒向了美国。自政变之日起,英国独霸伊朗石油的时代彻底结束了,美国成功地介入到了这一领域,其五大石油公司纷纷进入伊朗。

    由于美国对小礼萨的过度扶持,导致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政权的出现。小礼萨一次又一次利令智昏的动作后,使得伊朗再次陷入到随后的“伊斯兰革命”的风暴中,此时的巴列维王朝也走到了终点,如同英国时代的恺加王朝。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只是押韵而已”,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让这个轮回显现格外真切,而在伊朗的往事中,看似主角的英伊石油公司实际只是政治安排下,不置可否的匆匆过客。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