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被称为“液体黑金”,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区都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石油储备、能耗效率、未来石油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的能源政策。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区,在能源对策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色。观察他们的油气政策,对我国恰当地作出相关政策调整不无裨益。
欧盟
为了应对油价节节攀升的局面,欧盟实行了一种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机构储备为主导的石油储备模式。
为了保证石油供应,欧盟还建立了石油应急储备机制。该机制旨在自然灾害危机等导致市场石油供应中断的事件出现时,保证受到供应危机的国家获得最基本的石油供给。另外,欧盟还通过采取控制需求增长、管理石油供应等方式来保证石油的安全供应。
在能源管理上,欧盟实行“两级能源管理体系”。欧盟委员会制定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规则,欧盟能源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各成员国政府根据欧盟能源政策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总体框架,确定本国的基本能源政策和法规。
美国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面对节节攀升的油价,美国政府在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方面,积极地增加国内石油战略储备,目前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达7.27亿桶。另一方面,在国内施行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的“能源之星”计划,通过设定有关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的节能标准等手段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能源进口问题上,为减轻对中东地区的依赖,美国积极加强同其他石油产地的合作,实现油气来源的多元化。美国加强了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和墨西哥等产油国的贸易合作。在非洲,多家大型美国石油公司争先恐后地向几内亚湾大油田进军。在亚洲,美国逐步把触角伸进欧亚大陆“心脏”部位,积极地加强同产油大国俄罗斯的合作。
日本
由于国内油气资源贫乏,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日本的心腹之患。长期以来,日本大力推动和维护国内的油气储备。日本的石油储备制度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部分。国家储备由石油公团独立完成,于1978年开始实施。民间储备于1971年到1974年期间在行政干预下实施。
不仅在石油储备上花“工夫”,日本还积极地对外开展能源外交。首先,与中东国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供给协议,确保日本能以优惠价格进口石油。其次,把“触角”延伸到非洲、中亚,特别是俄罗斯、远东等地。并于近年建议建立亚洲共同储备基地和东亚能源安全保障机制。通过这些外交手段,日本谋取了很多的海外油气矿的长期采掘权。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调整预算、税制来改善石油产业结构。
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第五大能源消耗国,其能源的天然储量却相当贫乏。德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几乎为100%。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德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在国内积极地扩大石油储备的规模。目前,德国的石油储备已达4000多万吨,储备天数已达120天。2004年,德国官方石油储备为2370万吨。其次,德国积极地推动地区及国际性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通过贸易及投资等方式与石油生产区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积极地推进油气来源的多元化战略。
上世纪70年代,在德国进口的石油中有2/3来自中东。目前,德国从四个大洲近30个国家中进口石油。俄罗斯是其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从俄进口的石油量占其总进口量的20%。
法国
同其他西欧国家类似,法国一方面国内石油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却石油需求巨大。每年法国国内原油产量尚不足200万吨,可是需求量却高达1亿吨左右。为了保持国内油气安全,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积极地开展“石油外交”。近年来,法国除加强同“世界石油主要产地”等主要产油国的合作关系之外,还积极与另一个主要石油输出国俄罗斯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其次,积极地在国内推行石油储备。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法国目前的石油储备约2226万吨。法国政府还通过立法、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快能源替代的进程。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核电装机占其总装机容量的78%,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