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东北非地区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2010年底发端于突尼斯的政局动荡迅速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引起中东地区的全局性动荡,至今尚未尘埃落定。作为国际能源需求大户中的一员,中国在中东北非有着巨大的油气利益,而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的多变,会影响国际石油供给,继而影响油价和中国石油进口,给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带来严重挑战。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2%,首次超过美国的53.5%。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仍将上升,近年来从中东北非地区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40%以上。对于一个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供应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油国所在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虽然都在中东北非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能源安全利益,可相比于欧美而言,中国缺乏对其局势施加影响的能力,不可控的局面必然会产生不可控的新变化,这些不可控的新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从维护能源安全角度考虑,中国必须对这些新变化保持预见性和警惕性。
大国博弈,利益重划
从世界主要大国(选取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与德国)2011年对石油的需求量与其自身的生产量来看(参见表1和2),除了俄罗斯石油实现自给而且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以外,其他几个大国都对进口石油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依赖。
结合中东北非变革中美欧国家的态度及其行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背后石油利益集团的影子。在这场变革中,美国、欧洲对中东北非国家内部出现的反对派持支持态度,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北约通过空中打击帮助了利比亚反对派取得政权。北约国家的这些行为不但扩大了其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军事影响,也有利于其在战后利比亚资源的重新划分中占据优势。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后宣称要按照对其态度友好程度来确定其合作对象,那么,西方国家由于为其提供了直接的军事援助帮助其获得政权自然成为其战后重建以及经济建设中首选的合作对象。早在战争期间,法国道达尔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欧洲能源企业要求本国政府积极争取利比亚油田开采权。利比亚反对派更是直接表示就原油方面与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没有政治问题,但与中国、俄罗斯还存在政治问题。可见,在利比亚石油利益重新博弈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由于西方国家在中东北非的变革中普遍采取干涉其国家内政、支持反对派推翻原政府的策略,使其在这场变革之后很容易就赢得了新政府的合作。中国采取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反对派对此是不满意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掌握了对中东北非发生变革后产生的新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就自然能赢得后续的经济合作,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资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中东北非的变革中,大国之间对变革采取的不同政策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就是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在这场博弈中赢得了新政权的好感,扩大了它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这在未来可能会增加中国通过进口石油弥补石油缺口的困难。
伊叙局势,扑朔迷离
当前,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武装冲突不断,国际社会对叙利亚经济制裁力度加大;美国、欧盟继续对伊朗实施能源和金融制裁。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线风险增大,叙利亚、伊朗国内油气投资环境恶化。
伊朗是中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而且伊朗周边的稳定对整个中东的石油供应有着战略性的影响。在当前伊朗局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未来的走势大体有三种:(1)美国继续采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手段,限制外资进入和石油出口,打击伊朗国内经济;(2)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导致伊朗石油出口终止,国际油价迅速攀升;(3)伊朗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采取极端措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导致全球最重要的能源通道中断。
从实际形势看,第一种走势出现的可能非常大。如果这种情况不断持续,将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较大影响。自去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压力,中石化延迟了亚达瓦兰油田的动工日期,中石油也推迟了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气田的钻探工程,从而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中国虽然可以增加从沙特等产能富余国家的石油进口,保持石油资源总体需求,但油价的上升也将会增加输入通胀的压力。如果出现第三种情景模式,世界石油将会“运输瘫痪”,而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进入2012年,中东局势继续动荡。尽管欧美与叙利亚、伊朗的冲突有升级趋势,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美与叙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严厉的经济制裁很有可能是长期行为。经济制裁是国际油价走高的重要推手。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油价高位增长无疑会提高中国石油进口的成本。目前,中国企业在叙利亚的油气项目已经受到影响,一些项目已被延迟或中断。同时,欧美发起新一轮制裁后,中方在伊朗的油气项目风险也进一步增大。
政府重建,政治不稳
中东北非发生变革的国家在国内的反政府活动以及西方国家的压力甚至直接打击下,原政府相继垮台。这些国家相继进入了“后卡扎菲时代”、“后萨利赫时代”等,面临着艰巨的战后恢复与重建任务。对于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来说,如何结束乱局,实现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是其在反政府斗争中所无法获得的经验。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秩序的恢复可以说是产油国恢复生产、安全出口的前提。那么,在这些国家的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应是我们考察其石油生产与出口能否恢复时所要首先考虑的。
以利比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国内政治重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国内部族问题反弹的可能性。利比亚是个部族色彩很浓的国家,内战虽然打败了卡扎菲,但卡扎菲当政以及内战期间造成的部族之间的隔阂、冲突能否在内战后消弭还是一个未知数。部族影响的存在,或许就是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政治重建过程中的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内战带来大量武器散落民间。因此利比亚在战后还面临着大量武器散落民间的问题,而一旦国内重建出现困难、经济恢复缓慢,这些武器是否会再次成为反抗政府的重要工具?显然是可能的。再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抬头。利比亚反对派曾宣称将以伊斯兰教义作为法律依据,并有传言要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使国际社会担心利比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问题。最后,利比亚反对派内部派系林立势必加剧政治重建的困难。反对派在崛起过程中本身就缺乏统一的权威,派系林立,各自握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消灭卡扎菲及其政权。在进入“后卡扎菲时代”后,如何实现派系整合以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政府,显然是个难题。如果其国内政治重建受阻的话,石油工业如何恢复基础设施?如何实现生产恢复?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不稳定势必阻碍其石油出口以及与外国石油合同的履行。
同样,中东北非其他发生变革的国家,比如突尼斯、埃及等都有类似的政治重建困难。
中东变局,带来变数
作为中东石油出口的必经之地,每年由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原油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五分之一。针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制裁甚至打击,伊朗可能采取连锁性报复措施进行反制。在极端情况下,伊朗可能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报复。伊朗如果真的采取行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全球将陷入“多输局面”。最直接的是全球能源运输将受到重大打击。从目前形势看,哪怕伊朗不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只要该地区保持“乱而不战”的局面,对石油供给中断风险的担忧以及恐慌性预期就会把油价推升至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表示,对伊朗实施的石油禁运可能导致全球供应每日减少150桶,国际原油价格将出现30%的上涨,即每桶上涨20到30美元,而一旦出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极端事件,国际油价将会疯狂飙升,世界经济到时亦会承受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海湾周边国家和伊朗的“海湾三岛”: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的争端近期也有加剧的趋势。今年5月初,海湾阿拉伯国家联合部队(又名“半岛之盾”)在阿联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代号为“忠诚岛屿”的军演。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拉敏?梅赫曼帕拉斯特强调,美国的战机参加了“忠诚岛屿”军演并在阿联酋进行部署,对海湾局势和伊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中东媒体分析认为,“忠诚岛屿”军演以及伊朗的官方表态,是以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针对“三岛”分歧的升级表现。在其背后,美国借此推波助澜,向伊朗施压无疑是冲突升级的重要诱因。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使海湾周边国家关系紧张,从而会增加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通道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言,中东北非变革引发的一系列新变化对中国石油稳定的供应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根据目前的形势,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的战后政府重建工作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政治斗争引发政局不稳的可能性很大;叙利亚局势仍在演变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变数;伊朗核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危机升级的可能性却始终存在。为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引发的地缘政治新变化保持足够的预见性和警惕性,对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调整中国的地缘安全政策和思维,做好危机预警工作,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