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原油管道建设的意义,人们可以随手列出很多。它实现了丰富资源和成熟市场的相互交融,其核心是互利、是双赢。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条能源之路也是友谊之桥。中哈原油管道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以至整个世界面前亮出的一张名片。
而对于直接参与工程施工的建设者而言,中哈原油管道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
跨国管道涉及两个国家间政治、经济以及政策法规体系等多方面关系,而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处理好工程质量、造价、工期、HSE及与管线投产运营有关的法律、财务、税务和海关等关系。因此,沟通和协调就成为管道建设前期的主要任务。
中哈原油管道建设采用原苏联标准,而国内管道建设以及其他国际项目普遍采用API标准。面对不同的标准体系怎么办?屈文理认为,只有熟悉标准,提高执行标准的能力,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他收集相关SNIP标准并进行系统学习。事实证明,这对指导施工管理,审查施工程序文件起到很大作用。
国际工程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合作,有效的沟通是保证项目正常运作的前提。针对哈国“采办法”的限制,中哈管道公司在项目执行可行性以及国际项目合同管理惯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最终获得哈国政府的同意,中哈两国政府重新签订协议,规定凡是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合同均不受“采办法”的限制。
在此期间,公司的中方领导多次组织中哈员工开展集体联谊活动,努力创造中哈员工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条件。在哈国的节假日,中方人员会主动向哈国员工送去祝福。
中方人员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哈方人员,从而促进了双方的融合。施工部工程师詹华被安排到萨亚克一个偏僻小镇做业主协调员。他每天在现场对可能影响焊接质量的焊工资质、预热、防风、保温等进行认真检查,并和承包商一起讨论解决焊接中出现的问题,使7号管厂焊接进度和质量在全线都是最快最好的。每当施工中遇到问题时,哈方的工长就会说:“走,去找那个当业主的中国人。”
有着成熟经验和优良技术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承建项目中370km的施工任务。而管道局已在两三年前开始系统研究和学习当地的法律和文化,并先后在哈国完成肯基亚克—扎纳诺尔油气混合管道、扎纳诺尔连接中亚油气管网的天然气管线施工任务,这为保证中哈管道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明确要求,这项工程务必于2005年12月16日哈国独立纪念日前建成投产。这为整个项目施工绘上浓浓的政治色彩。
(二)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来自中国的管道人领教了它的厉害。
管道经过沙漠戈壁无人区、湿地沼泽、山区石方等地带,施工区内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夏季又高达40摄氏度,冬夏温差达80摄氏度。
冬季降雪频繁。每当管口组对时,各机组都要安排人员先钻进管子里清除冰雪,通常一根管子内能清除几十公斤重的冰雪块。为了防止雪水因素造成仰脸部位焊接时产生裂纹等质量问题,施工人员想尽办法,在管口组对时先提高管口部位,用火将管口附近烤干,然后再进行组对。由于采取有效措施,冬季施工焊接一次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除了大雪,低温也是困难。
管道局第四工程公司的自动焊机组10月18日打火开焊。10月底天空突降大雪,气温一下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在这么低的气温下进行管道焊接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头一次。在国内零下5摄氏度就不允许进行管道焊接了,没有低温施工的现成经验,如何提高工效,如何保证焊接质量?施工人员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明连续加热保温工法:管口对口前提前加热并用棉被包裹,待根焊焊接、层间焊接时再加热,盖面完后再进一步加热,并用保温被把烤热后的焊道包裹起来。这样既减少了加热时间又保证了焊接质量。
员工的聪明才智在施工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在低温条件下保证焊接质量,大家创造性地提出防风棚保护、预热保温办法。搭建封闭式防风棚,不仅保证了在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的焊接施工,同时可以用火焰加热器将防风棚内温度提高,在防风棚内营造一个小环境,减小焊口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降低焊口冷却速度。
许多员工说,没有到过冬季的哈萨克斯坦就不知道什么是寒冷。根据焊接工艺要求,每道口在焊接之前都必须加热。为了争取时间,机组长张作环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焊接的同时对下一道组对的钢管进行加热,这样在前一道口根焊完成后,即将组对的钢管加热工作也完成了,这就使得下一道口组对时加热的时间大为缩短,创造了日焊接60道口的纪录。
员工更是好样的。今年5月,正在现场紧张施工的马书义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家里几次催他回去。由于施工无法脱身,直到老母亲病逝,马书义也没能见上母亲一面。
中国管道人以不到10个月的时间,完成按照国际惯例和正常程序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工程。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个创举!为我们以后跨国管道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中哈管道,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石油。
(三)
哈萨克斯坦《真理报》的一篇报道认为:“中哈管道施工,中国公司的努力已经在经济发展、降低我国的失业率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公司与哈国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在施工过程中,中方积极吸收哈国公司参与,购买当地生产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此外,中方还从哈国供货商那里购买了10亿坚戈材料,并计划吸收哈国公司参加管道工程电气化、筑路施工工作。为给当地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工作效率,中方从当地聘请并培训了许多有技术专长的人员。据统计,管道局中哈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创造了1500个工作岗位。
双方的感情在交往中逐步加深。由于管道通过的大部分为牧场、沼泽以及半沙漠地区,中方项目部要求在施工中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并与当地垃圾处理公司签订了《垃圾处理协议》。在乌恰拉尔市,中方主动帮助地方政府更换并维修主要街道的路灯,修整路面,清理垃圾等工作。在哈萨克斯坦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方施工单位为市政府提供了210平方米的地砖以及相应的水泥、油漆。
地方政府对中方施工的支持体现在各个方面。乌恰拉尔市政府专门派来协调员长驻施工现场,帮助中方协调地方关系。在扎纳马村施工现场,由于土质松软,路难行,大型运输设备进不去。哈方协调员带着项目部人员找县政府、找村长协调此事,用废石、渣土铺成一条施工便道。
在中国国庆节、当地老人节期间,中国管道建设者被邀请到附近村庄一同庆贺,当地居民动情地说:“中国人,了不起!穿红衣服的中国管道工人,了不起!”
这种企地间的相互支持,为管道施工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也斯莫夫在对管道局施工现场视察后,对中国管道工人严明的施工纪律和硬朗的工作作风表示钦佩,对中国石油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给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到底该给中哈原油管道一个怎样的历史定位?有专家指出,现在完工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工程,只是掀开了一个大规模合作开发的序幕。但无论如何,相信若干年后,人们会依旧铭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哈原油管道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