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日前,国内最大风机生产商——华锐风电的部分岗位员工陆续停工放假。华锐发布公告称,“众多岗位开工不足或已停产,大量员工已无工作任务安排”。去年以来,已有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停工放假甚至裁员。
风电,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正在艰难度日,这究竟是为什么?风电产业的前景还会“风光无限”吗?
风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
对于中国风电产业来说,隐忧早已出现。
据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下降19.4%,从风电零部件及配件生产到风电整机制造再到风电场运营,整个风电产业链上六成企业出现利润滑坡。
风电利润滑坡的背后,是产能的大幅提升和市场需求的萎缩。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国内市场需求却没有以往红火,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7631兆瓦,较2010年同比下降6.85%,这是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此次停工放假风波之前,华锐风电负责人就已多次表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已严重产能过剩,进入残酷的“大浪淘沙”阶段。
风电并网难,“弃风”严重
风电设备产能过剩,是相对市场需求而言。华锐风电在公告中表示,开工不足,是因为“业务受整体经济形势低迷和产业政策紧缩的不利影响”。
华锐所指的“产业政策紧缩”,是指国家能源局去年以来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省区市严格执行风电项目核准计划,不得擅自核准计划外风电项目。这对于凭借“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标签一向“受宠”的风电,的确是名符其实的“产业政策紧缩”。
风电产业政策为何会“紧缩”?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风电并网难、“弃风”严重,是主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目前建成的大型风电基地,大都位于三西、三北地区,本地消纳市场空间有限,外送输送通道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虽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网建设,但由于各地风电项目发展太快、电网与风电厂规划不同步等原因,电网建设仍未能跟上风电快速发展的脚步。加上风电天生具有不稳定性,并网难、负荷受限等问题始终存在。今年1—10月,仅中国华能集团就因网架原因及调峰消纳困难,损失风电22.9亿千瓦时。
多措并举,风电发展不停步
面对风电企业发展困境,业内专家纷纷表示必须对症下药、多措并举,破解风电发展难题,共同推动风电发展不停步。
国家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认为,当务之急是优化风力发电调度,强化风电电源与电网的统一规划。同时还要着手建立灵活的电力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资金与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降低风电开发成本,提高风电产业利润率。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认为,促进风电发展,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重要保障。他介绍,到2017年全国将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网架和13回特高压直流工程,2020年全国电网将实现“五纵五横”的目标格局,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弃风”将有望逐步消除。
曙光已经初现。10月份以来,我国北方主要风电基地先后进入大风期,电网企业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力争最大限度消纳风电。截至11月25日,国家电网已消纳今冬大风期风电电量1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