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就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依据著名的“蝴蝶效应”,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勘探钻井、砍伐森林,全方位、高强度开发天然气资源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此也进行了激烈讨论,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市长罗强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应该建立国家天然气勘探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西部输气,东部给钱,补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富饶的贫困 生态补偿符合要求
西部输气破坏生态,东部给钱补偿。这种全新机制的提出,会不会导致资源产地与资源使用地的新一轮利益博弈?对此,罗强代表态度十分鲜明:“这决不是利益博弈,是符合温家宝总理在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要改革资源税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要求。”
罗强分析,资源使用地向资源产地支付生态补偿费用,避免产地的环境被破坏,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采用。资源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资源地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使资源地难以走出“富饶的贫困”怪圈。比如,四川即是我国天然气的主产区,也是位于西部的欠发达省区。四川是我国天然气三大产区之一,资源丰富,远景资源量约为7.19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超过1.6万亿立方米。但是,这些资源就地转化促进产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却不明显,天然气资源产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川气东输 东部可少烧煤2000万吨
有着这么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地为什么还处在欠发达状态,经济、社会发展都严重滞后?罗强为此作出了详细的分析:长期以来,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存在 “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无偿或低价占有环境并获取超额利润,而环境资源却未得到补偿。
而西部这些天然气产地却为输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罗强指出,按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在达州的产能发展规划测算,到2010年以后,达州每年将外输天然气120×108m3/a以上,天然气资源受益地区每年将减少使用原煤2000多万吨、灰渣量600多万吨,减少粉尘、SO2和NOx排放分别达50多万吨、60万吨和13万吨以上。除可明显改善大气环境之外,还可免除每年大量原煤的运输,缓解受益地区交通运输紧张的问题。同时,随着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将会减少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矿安全事故也将由此而减少。可以说,四川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将为全国的污染减排做贡献,是CDM机制在污染减排方面的具体体现。
建立生态补偿收费制度
一方面,四川是国家“西气东送”的起点,是这项战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另一面,作出贡献原产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又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协调,科学开发?对此,罗强建议,修改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补偿收费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建立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受益地区按每减少一吨SO2排放收取1260元或按每立方气加收0.063元的生态补偿附加费转移支付给产地,用于生态环境补偿。
另外,罗强还建议,可以发行生态彩票。由中央政府授权并下达发行额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行生态彩票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基金。
将四川列为生态补偿试点省
在罗强代表关注这一话题的同时,驻川全国政协委员也递交了一份 《关于建立完善资源开发新机制的建议》的集体提案。
提案明确提出,应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进一步明确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搭建政策平台,细化补偿标准,明确补偿主体与被补偿主体,落实治理责任。建议国家将四川列为生态补偿试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