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个宏亮的声音警告说,人类活动最终将把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们的悲观预言一次次被证明是错误的。每一次,都会发现新资源、新技术,推动社会继续发展。
如今,这种古老的担忧再度萦绕人们的心头。
尽管马尔萨斯预言的灾难目前看来还不致发生,但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预测的资源短缺情况如今却比这家研究机构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of Growth)以来的任何时期都更为明显。石油、粮食、铜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有些甚至在本月创出了历史新高,这都是供应增长难以满足需求高涨的最新迹象。罗马俱乐部是一个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的民间智囊团,它汇聚了学者、商业领袖、公务员以及政治家等众多人士就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进行商讨并研究对策。
全球人口在继续增加,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高于目前的66亿,而各国也在变得更加富有。食物、水、金属和能源的人均消耗量都增加了。在分别拥有13亿和11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中产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他们像发达国家的人们一样,开始注重高蛋白饮食、越来越多地乘坐消耗汽油的交通工具,也喜欢上了各种电子产品。
农业用地紧张令政府面临艰难的抉择。在1998年发生洪水灾害后,中国开始要求农民放弃耕地,植树造林,并对这些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偿。这个“退耕还林”项目旨在扭转森林面积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局面,这两个问题往往加剧了洪水的肆虐。去年8月,中国因对农业用地的需求以及成本问题停止了对这个项目的推广。
发展中国家对肉类及高蛋白食品的日益青睐增加了饲料的需求,提高了饲料的价格。萨斯喀彻温省化肥生产商Potash Corp.的首席执行长威廉•道尔(William Doyle)说,全球有数亿人正在转向蛋白含量更高的食物,对食物的全球竞争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新现实。
马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地理学家瓦克拉夫•斯密尔(Vaclav Smil)称,每产出一磅猪肉需要消耗近10磅谷物,产出一磅牛肉所需谷物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多。斯密尔对食物、能源和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肉食。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数据,中国从肉类和其他动物食品中获得的热量自1990年以来提高了一倍多。但是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的人均猪肉消费就相形见绌了。如果要赶上台湾,中国大陆的猪肉年消费量需要增加110亿磅,相当于美国人六、七个月的猪肉消费量。
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出的警告在全球引起了共鸣,因为当时正值油价飞速上升之际。美国石油产量 顶,令外界担心能源会发生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开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海外石油产量不断上升,石油价格也随之降了下来。
不过眼下局势发展似乎有所不同。迄今为止,石油行业还没有发现新的大型原油区块。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消费者削减消费量,否则价格很可能持续上升。税收是抑制消费者需求的手段之一。比如,西欧和日本的燃油税高于美国,那里的人均消费量也要低得多。
新技术有助于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农业、脱盐技术以及清洁发电等技术的进步都对此有所助益。
经济学家史蒂格利茨表示,消费者最终必须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且调整的幅度要远远大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短缺后的调整。他说,世界各国或许要重新思考一下对经济进步的定义以及衡量标准了,目前还是以产量和消费的增加为基准的。
在过去几年,美国、欧洲和日本都证明它们可以适应能源紧张的局面。但是历史上却满是饱受马尔萨斯危机煎熬的社会范例:中美洲的玛雅人、美国西南部的安纳萨吉人(Anasazi)以及复活岛(Easter Island)上的人们。
当然,这些社会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不过,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说,他们无法战胜资源困难的境遇表明了“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有多么危险。布兰德对复活到进行过研究。
布兰德说,我们需要认真地研究经济数据并思考一下:根据我们现有的消费量、我们所知的经济活动以及我们对价格信号的了解,什么才是真正可行的方案?
事实上,英格兰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为我们带来的真正教训并不是世界注定要灭亡,而是保护人类生生不息需要理智的分析,以及坚定的行动。回顾英格兰的历史,鉴于当时发生的瘟疫和饥荒,马尔萨斯有足够的理由产生这样的疑问:人类社会是否注定要在幸福与悲惨间永久的徘徊。他能够对这种“永久的徘徊”进行分析就使得他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与英格兰之前的历史分道扬镳。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也意味着,自那之后的世界就不太可能像马尔萨斯预期地那样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