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年会主题为: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250位政府官员、750位企业代表、50位专家学者以及680多位记者参加了年会。
有人可能质疑,在这样一个高企的地区性领导人论坛上,不解决政治、经济等国家安全命题,而关注绿色亚洲的发展问题,是否会导致论坛本身的空洞化和边缘化。实际上,恰恰只有这样一个非牟利的公共平台,才是讨论亚洲未来长期问题,增进各国理解与认同的最好机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是近年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制造业和加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形容说,在亚洲有将近20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用还不到2美元。农村的贫困再加上快速工业化,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城市过快地无序扩张,也给城市的土地和资源带来了很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的环境、能源、人居和自然发展,都承载了一定压力。而面对碳排放等具有挑战性的全球责任,亚洲国家的总体平均应对能力不够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也不够突出,有的国家甚至要依赖其他发达国家指定发展目标,确立市场原则。
而建设绿色亚洲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是亚洲自身主体性完善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资源、能源的发展规划,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目标,加强区域内各国的合作,与亚洲的未来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在亚洲最大的公共论坛上,讨论与亚洲未来有着深刻联系的命题,才能更好地体现亚洲的主体性。
同时,亚洲的政治和经济版图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亚洲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传统大国,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认识到一个真理,亚洲的发展模式选择不能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安排,更不能以牺牲亚洲各国利益满足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亚洲要形成一个稳定的话语中心,首先就要考虑发展模式问题。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强调资本积累和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和地区强大的主要基础。但对今天的亚洲来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正在逐渐增加,单一的资本和工业化甚至不能实现一个地区性中心。而良性的发展模式要通过基于对自身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人居的形式来体现。在这个情况下,亚洲各国领导人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才纷纷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可。
通过提升亚洲主体性,亚洲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版图中,首先能以一体化的形式争取更大利益;而通过选择自身最优发展模式,亚洲各国更能在未来的一体化中,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经济格局。地区一体化要取得进展,首先要具备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各国有地区认同,二是各国有发展目标认同。作为参与博鳌论坛的各个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地缘环境不同,但是保护亚洲环境的独特性、资源的长效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体化过程的长期任务。
亚洲的一体化,首先是亚洲人民谋发展的一致化,也是亚洲国家共赢的一体化。绿色亚洲的口号提出,也确立了亚洲各国共赢的机会不在政治制度,也不在经济此消彼长,而建立在最广大公共领域的基础上。只有在建设绿色亚洲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亚洲国家才能实现亚洲自主决定自身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