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8,短短30年间,中国由一个国民经济贫弱的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能源行业尤其是跨国能源行业的在华发展历程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改革开放前,我国煤炭洗选能力与新增煤炭采掘能力的比率仅在15%左右;因供应短缺,电力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代表性产品约有20%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原油产量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松辽、渤海湾盆地等东部油田的发现和开采虽然达到10405万吨,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短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能源产业实行了重点倾斜的政策:煤炭产业以山西为中心,鼓励集体和个人办矿;石油产业在进一步扩大原油生产规模,有计划地扩大原油加工生产能力;电力产业提出了“能源工业以电力为中心”发展思路……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支持措施的实施,不仅开启了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纪元,也吸引了大量国外能源巨头的目光。
1979年,全球第四大石油与天然气公司道达尔来到中国,成为了最早进入中国海上油气勘探的外国石油公司之一。此后,道达尔先后在北部湾、渤海湾、黄海、塔里木盆地等中国的海上和陆上盆地开展油气勘探活动。2001年4月,道达尔勘探与生产部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并与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形成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2006年5月1日,道达尔与中石油签署的共同开发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天然气资源的产品分成合同获得批准,2006年7月,道达尔在中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道达尔勘探与生产(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此次项目。经过了中国市场近30年的洗礼,道达尔目前在华拥有30多家合资或全资公司,员工超过4000人,经营业务包括勘探与生产、天然气与电力、炼油与销售以及化工,旗下拥有哈金森、安美特、波士胶、沙多玛多家特种化工公司。
1980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也在北京建立办事处,积极拓展其在华化工产品贸易。1983年,与埃克森石油公司及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作,开始在南中国海进行石油勘探工作。1985年和1987年,壳牌公司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了两个合资油库。2006年,收购统一石化和科氏材料中国(香港)有限公司。截至2006年年底,壳牌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总额高达约40亿美元,成为了在中国进行投资的最大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时至今日,壳牌在中国成立了30多家全资及合资公司,员工总人数近7000人,并与中国的三大能源———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建立了合作关系。
全美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康菲石油虽然来华时间较短,但也取得了不斐的战绩。1994年,康菲石油在中国的第一个海上油田西江24-3投产。1997年,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了西江24-3的卫星油田。2005年,西江油田日均原油产量高达7.25万桶。1999年5月,康菲石油与中海油合作,在11/05区块发现了蓬莱19-3海上油田。2002年12月,由康菲石油中国公司主持作业的蓬莱19-3和蓬莱25-6油田项目一期投产。2005年1月17日,蓬莱19-3油田二期及蓬莱25-6油田总体开发方案(ODP)正式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并列入国家重点项目之一。
回顾这段光荣岁月,中国的能源产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197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6.28亿吨标准煤;进入80年代后,均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1989年超过10亿吨标准煤;90年代期间虽然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仍在高基础上保持了年均3.9%的增长,1996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3.3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同比增长1.6%;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由汽油、柴油、煤油三种油品构成的成品油产量为1.95亿吨,同比增长7.2%。30年来,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4.8%,能源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7%,电力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7.2%……
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改变了能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催促着国内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脚步。从“油公司”到“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再到重组上市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再到“加快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从持续重组到机制创新再到精细化管理,改革开放使我国能源企业频频上演大戏,生机勃勃。2006年,中石油的资产总额达到13987亿元,比2002年的7361亿元增长近1倍,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的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中石油连续6年位居世界10大石油公司行列;中海油2005年油气总产量实现39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888.8亿元,净利润达到191亿元,纳税额为180亿元,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达到1054.7亿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亚洲企业50强”排行榜上排名第8位;中石化在《福布斯》2008年度全球企业中排名第30位。2000年10月18、19日其167.8亿股H股股票于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交易所成功上市,截至2006年底总股本高达867亿股,其中中石化持股占75.84%。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也使能源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源产业在过去30年间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中国将在世界能源产业的东方阵营扮演领衔角色这一点不容质疑,但是,如何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走的更好,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埃克森美孚
埃克森美孚是全世界第一大型石油企业,其总部设于德克萨斯州。该公司前身分别为埃克森和美孚,于1999年11月30日合并重组。该公司也是艾克森、美孚及埃索全球分公司的母公司。此外,艾克森美孚与壳牌、BP及Total同为全球四大原油公司。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500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2。
埃克森美孚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当时,埃克森美孚的前身标准石油公司将煤油通过帆船运到中国,开始了在中国的销售业务。1894年,标准石油在上海设立了销售办事处,随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又在香港、烟台、镇江、武汉、重庆和天津等地设立了销售办事处。改革开放以后,为帮助我国的能源需求,埃克森美孚积极加快发展步伐,将业务扩展至汽油、沥青及航空燃料等多个方面。
目前,埃克森美孚拥有全香港最庞大的加油站网络,并持有青山发电有限公司60%权益。青山发电负责生产电力,透过中电控股全资附属的中华电力在九龙、新界及大部分离岛的输电网,供用户使用。埃克森美孚在中国销售包括聚烯烃、中间体、丁基橡胶和聚酯原料在内的多种石化产品。
壳牌
壳牌公司的组建始于1907年,壳牌运输和贸易有限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股权的合并。此后,该集团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石油公司,业务遍及大约130个国家,合作伙伴非常广泛。它是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的生产商,在30多个国家的50多个炼油厂中拥有权益,而且是石油化工、公路运输燃料(约5万个加油站遍布全球)、润滑油、航空燃料及液化石油气的主要销售商。同时它还是液化天然气行业的先驱,并在全球各地大型项目的融资、管理和经营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壳牌在中国发展业务,已超过100多年。在19世纪90年代初,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的始创人马科·森默和森姆·森默兄弟,便已开始把煤油输入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油库。
1980年,壳牌在北京建立办事处,积极开展化工产品贸易。1983年,壳牌先后与埃克森石油公司及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作,开始在南中国海进行石油勘探工作。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壳牌先后于1985年及1987年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了两个合资油库。此后,壳牌在中国更加积极投资,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发展广泛的业务。
目前,壳牌所有的五大核心业务: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发电、油品、化工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都有发展。壳牌在中国成立了30多家全资及合资公司,发展非常迅速,到2006年年底,壳牌在中国的总投资约40亿美元,是在中国进行投资的最大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
BP
BP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其生产和经营活动遍布六大洲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近10万名员工。BP的主要业务包括油气勘探与生产、炼油及营销与替代能源。自2002年以来,在《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BP一直位居前5位(2007年度位居第4)。
BP是最早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外资企业之一。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BP在华商业项目累计投资已超过45亿美元,拥有独资、合资企业共30多家,员工总数超过4000人。BP在华主要业务包括天然气的生产和进口、航空燃油供应、液化石油气(LPG)的进口及营销、加油站零售业务、润滑油的生产和销售、太阳能发电装置、化工合资生产及化工技术转让。
进入中国30多年来,BP秉承注重长期承诺的投资理念,积极携手本土战略合作伙伴,不断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高质量的能源和产品的同时,BP还为中国能源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行业建设队伍,并促进了相关行业标准的提升。另外,BP独有的开放式研发合作模式,在有效推动中国清洁能源研究进程之外,也有助于增强中国本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生产经营活动所到之处,BP亦积极实施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投资项目,覆盖了教育、环境和道路安全等多个领域。截至2007年底,BP在中国的社会投资总额已超过了1000万美元。
雪佛龙
雪佛龙公司,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500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7,《巴伦周刊》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26,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10月,雪佛龙以390亿美元兼并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德士古,并以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鄄Texaco)作为公司的名称。2005年5月9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
雪佛龙是当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全球能源公司之一,其总部设在美国,200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位列第6名。公司业务遍及180多个国家,涉足于油气产业的每一个领域,其中包括勘探开采、炼油、销售和运输、化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发电。
雪佛龙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主要城市设有分公司,在上海和天津成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润滑油调配设备的合资和独资润滑油调配厂,并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市场营销、生产和配送等部门。在亚太地区,雪佛龙公司以加德士作为其经营润滑油业务的品牌。
康菲
康菲石油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国际一体化能源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加工和营销以及化工和塑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康菲石油是全美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第5名。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是康菲石油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与中外方合作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采业务。在中国渤海湾,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开发中国海上最大油田———蓬莱19-3油田。在南海,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海上油田西江24-3于1994年投产。1年后第二个油田西江30-2投产。1997年,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了西江24-3的卫星油田(24-1)。该油田的开发使用水平延伸钻井技术,曾经创立了几项世界钻井纪录。2005年,西江油田日均原油产量为7.25万桶。自1994年投产以来,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西江油田累计产量达到3.1亿桶。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发展业务的同时,更重视环境和员工的安全保护,积极促进技术转让,并一直倾力支持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参与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和赞助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如支持在八达岭长城西侧建立国际友谊林、支持旨在教育中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探索未来之路教育计划等。
道达尔
道达尔公司是全球第四大石油与天然气一体化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涵盖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包括上游业务(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产以及液化天然气)和下游业务(炼油与销售,原油及成品油的贸易与运输)。道达尔还致力于生产基础化学品(石化产品与化肥)及面向工业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特种化学品(橡胶加工、树脂、粘合剂与电镀)。此外,道达尔还涉足煤矿开采与发电领域,并致力于开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光电能以及替代燃料,以保障能源的未来。
道达尔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7余年,早在1979年已参与中国海上勘探项目(渤海湾)。1996年,道达尔公司参与了中国第一家石油炼制中外合资企业———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建设,2002年,道达尔公司与中国招商局集团在中国共同投资了位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山东的11家压力液化气库和液化空混厂。另外,道达尔公司还在中国的石油下游产品领域大力开拓市场,每年在中国销售大量的润滑油、聚合物改性沥青、乳化沥青及树脂等产品,建立了埃尔夫润滑油(广州)有限公司、青岛广源发沥青有限公司、常熟氟化工产品厂、上海双氧水厂、广州聚脂催化剂厂、昆明农用化工厂、式玛涂料(昆山)有限公司、武汉东森汽车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合资、合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