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形势一直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所关注。美伊战争进一步搅乱了本来就动荡不定的世界石油市场。正确把握世界石油市场形势,对一国调整石油战略,确保石油安全,其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一、半年来世界石油市场动荡不定
2002年12月以来,由于人们担心美国准备"倒萨"影响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供应,加上欧佩克成员国委内瑞拉国内石油工人大罢工造成的石油生产供应中断,巴以冲突以及恐怖主义活动,导致油价暴涨,一路走高。美伊战争又使油价一路下跌,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定。
2003年1月3日,欧佩克油价攀升到每桶30.83美元/日。到1月7日欧佩克油价连续15个交易日超过每桶28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1月12日在维也纳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增加150万桶,即从2月1日起,将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10个成员国石油日产量最高限额从2300万桶提高到2450万桶,以稳定世界原油价格。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油价虽然没有继续暴涨,但一直维持在每桶33-34美元左右的高位。随着美伊战争迫近,欧佩克油价从3月中旬的每桶34.5美元很快下跌到21日的24.5美元,不足25美元。
美伊开战后的3月末,油价又迅速回升,曾跌到每桶不足25美元的欧佩克单日油价3月28日又上涨到每桶27.23美元。
然而,随着美军4月7日对巴格达发动猛烈袭击并进入巴格达中心地带,石油交易商相信美伊战争将在短期内结束,纽约石油价格下跌3%,伦敦下跌5%。加上美国国内原油库存上升和尼日利亚部分停产油田重新开工,减轻了对油价的压力,油价进一步下跌。尽管欧佩克4月24日召开欧佩克部长会议决定日产量减少200万桶,但由于减产量低于市场预期,国际油价不升反降。在联合国通过解除对伊制裁决定后,油价又应声下跌。
进入5月份,油价持续上涨,月末欧佩克每桶油价超过26美元。进入6月份,由于欧佩克成员国日产量减少184万桶,欧佩克油价经过小幅下跌后20日重又回升到每桶26.34美元。纽约和伦敦市场8月份原油期货价20日也分别回升到每桶29.48美元和27.02美元。22日伊拉克输油管道再次发生爆炸使伊拉克石油供应前景未明,加上美国石油库存减少,用油高峰即将来临,而欧佩克收紧供应似乎已成定局,世界市场原油价格继续上涨。
除石油外,天然气价格目前居高不下,这种局面将持续到明年。
面对动荡的世界石油市场,多元化石油政策成为主流。俄罗斯为了避免石油出口过分依赖某些国家,实行石油出口多元化政策。在西边,它的油气主顾是德国等欧洲国家。同时为减轻对它们的依赖,又大量向美国和土耳其出口油气。在东亚,不仅计划把油气卖给中国,还准备卖给日本和韩国。美国为了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也逐步将石油进口供应地向北美、拉美、俄罗斯、中亚和西非转移。
二、展望石油市场格局 -- 群雄逐鹿
石油是大国经济较量的战略筹码,石油是世界各国能源角逐的主战场。各大国之间为争夺石油资源、争夺石油运输线、争夺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展开了一场石油争夺战。当今世界石油市场正在演绎着一场美国同欧佩克、美国同俄罗斯、俄罗斯等非欧佩克成员国同欧佩克成员国间的苦苦争斗,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群雄逐鹿。
(一)美国对海湾地区石油"重新洗牌"
从目前全球石油供应格局看,全世界年产石油33亿吨,海湾地区是世界石油中心、大油库,石油供应量为每天2000万桶,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一还多。尽管世界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进程不断加快使海湾地区石油产量在全球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海湾地区的石油地位仍然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海湾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2.4亿人一年消耗9亿吨石油,其占世界总数5%的人口却消耗着全球42%的能源,年进口原油逾5亿吨,占其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对海外石油依赖严重。在美国眼里,海湾地区是美国势在必得的石油战略要地,是美国石油安全的保证。而伊拉克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是地区大国,在中东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十几年前美国就企图控制海湾石油,却未能如愿。这次 "倒萨",实现了对伊拉克的控制,获得了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掌握了让伊重返国际油市这张"王牌",可以达到取代沙特、打垮欧佩克、制约俄罗斯、重整世界石油格局以及借"石油武器"推进美全球战略的多重目的。
(二)石油外交,公开叫板,欧佩克步履维艰
现在,俄罗斯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出口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9·11"后,俄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俄罗斯与大国周旋的重要筹码。美伊战争期间,4月15日俄海军多年来第一次倾巢出动,突掀演习高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保护自己在伊利益向美国叫板。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羽翼丰满,影响增强,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美国重整世界石油格局,又使得欧佩克内部矛盾剧增。一些成员国不愿执行欧佩克的减产决定而丧失市场份额,欧佩克后院大火一直在熊熊燃烧。今年5月,在欧佩克酝酿"减产保价"时,美国却积极游说联合国取消对伊制裁,使伊拉克石油能够尽快进入世界油市,平抑油价。而恰在此时,俄罗斯声明计划提高石油产量10.4%,想趁油价还未跌至谷底再赚上一笔石油美元。更有甚者,墨西哥外长路易斯·德尔别茨也发表声明,将不考虑欧佩克出台的政策。俄罗斯、墨西哥等国与欧佩克如此叫板,意味着它们与欧佩克间的石油市场争夺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另外,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控制伊石油资源瓦解欧佩克。由于战后伊拉克的"石油美元" 将由美国掌握,美希望伊生产和出口的石油越多越好,而对当前的伊拉克来说,生产并出口"尽可能多的石油"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迫切。这样将给欧佩克的石油配额限制造成威胁,进而引发欧佩克与伊拉克之间的矛盾。若伊拉克退出欧佩克,将导致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战",欧佩克凭借越来越小的市场份额将无力控制石油价格走势。从长远来看,国际油价将有走低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与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协调与合作,欧佩克将会走向解体。
(三)世界各国加强对输油管道的争夺
因为恐怖主义活动对海路运输的威胁和石油泄漏污染环境,石油管道运引起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引发全球输油管道之争。争夺主要集中在里海和中亚地区,这一地区现有输油管道三条:自阿塞拜疆的巴库经俄罗斯抵达新罗西斯克港;从巴库经格鲁吉亚到苏帕萨港;自哈萨克斯坦经俄罗斯到里海。但因年久失修和运输能力有限,有关国家从各自利益出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北向、西向、南向、东向四种输油管道建设方案。
俄罗斯为达到控制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的目的,坚持北向方案。目前正在摩尔曼斯克建设每年能向美国出口5000万吨石油的港口,此前已建成波罗的海出口管道系统,向欧洲出口石油。而美国也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土耳其达成协议,2002年9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巴库--第比利斯--亚伊汉港的输油管道。这条管道预计2004年底建成,年输油能力约5000万吨,这是一条绕开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独立石油通道。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打击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就在俄方对中俄输油管道进行最终定夺时,2002年12月日本介入。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俄时,两国又宣布了修建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输油管道的意向。3月7日,俄能源部就中日竞争建设的以东西伯利亚为起点的输油管道路线一事,作出了在中俄国境附近分别建设通向日中的运输支线的妥协决定方案。5月29日,经过9年谈判的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签署协议。6越29日,日本外香川口顺子访俄,就修建亚太地区输油管道问题继续进行磋商。
纵观世界石油市场,总体形势与格局是:世界石油市场充满变数,大国之间争夺与合作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