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煤荒!油荒!多种能源供应紧张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是这两位数增长的代价是高耗能。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这使得能源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05年耗能首次下降
2005年,中国政府已经把降低能耗作为首要任务。有数据显示:相对2004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消费量增长15.3%,2005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消费总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0.5%;同时,2005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也减少了5.3%,而2004年则增长了36.5%。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情况说明,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得到了一些缓解——煤炭供应有所缓和;拉闸限电省份从年初的26个,回落到年底的7个;东南沿海等地的油品紧张暂时缓解。专家分析认为,这些成果主要应该归功于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
从总体看,中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
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为例,2003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每百万美元能耗,中国为1184吨标准煤,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3倍、4.5倍、8倍和0.3倍。
从单位产品能耗与通用耗能设备的能源效率看,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就更加突出。按照有关部门的研究分析,2000年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其中,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31.2%,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2000年,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整体水平低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
有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节能优先不能自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目前仍难以预料;高能耗工业有可能继续发展;土地、矿产资源以及环境代价巨大。产业结构和终端需求的变化如果继续向高能耗方向发展,仅仅靠技术性节能难以解决问题。如果不切实采取全面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难以实现。
专家普遍认为,“结构调整”没有足够的政策措施作为“抓手”,很难持续发挥作用。
节能成为硬指标
把能耗降下来,是“十一五”规划的硬指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资源利用效率要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国家首次把节能降耗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为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委已经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通过这十大工程,“十一五”期间将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目标。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正在编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十一五”期间的分年度实施计划等。今年国家将重点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六项重点节能工程,并将重大项目列入国债投资(预算内资金)的支持重点。
从国家统计局据悉:从2006年起国家统计局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同时,我国正在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令人欣喜的是,全国各地都把降低能耗写进了“十一五”。CIEN记者了解到,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将GDP增速预定在10%,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速调低了0.8个百分点;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年均降低4.4个百分点,而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80%、90%,比“十五”末分别提高8个、20个和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