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重要能源新闻有五个:
一是2月4日中国与阿根廷签署建设压水堆核电站协议,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二是中电联公布2014年中国电力数据,全国电力消费增速放缓,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3.60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7%。
三是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10元/吨,本报告期比前一报告期下降了1元/吨。
四是2014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实现9581万千瓦,同比增长25.6%,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容量的7%左右。但风电利用小时下降。
五是环境保护部公布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三大重点区域仍是空气污染相对较重区域。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8个城市排在前10位,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
中国核电增长速度加快。据专家介绍,截至2014年12月,随着5台核电机组的陆续投运,中国共投运22台核电机组,总装机2010万千瓦,发电量128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装机容量2%强。
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共2850万千瓦,为世界之最。预计2015、2016年将先后有14台机组投运,到2016年整个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400万千瓦,发电量将超过风电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在全球核电装机排名表上也会超过韩国(2070万千瓦)、俄罗斯(23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四;到2020年以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
而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在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的落地建设并出口国外,标志中国核电技术上了新台阶,中国核电发展也为中国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k国核电已经实现了向巴基斯坦、英国、阿根廷、罗马尼亚、土耳其、南非等国家的出口。
中电联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力消费增速放缓,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全口径发电量554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比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3.60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7%。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286小时,同比下降235小时;受电力消费增速放缓和水电发电量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全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314小时,为4706小时。
同年电力消费数据也公布,全社会用电量55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9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第二产业406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6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生活69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工业用电量399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6658亿千瓦时和33272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3.6%。
电力生产方面,2014年全口径发电量554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6%。其中水电发电量106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7%,占全国发电量的19.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4173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7%,占全国发电量的75.2%,比上年降低3.3%;核电、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1262亿千瓦时、1563亿千瓦时和231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3.2%、12.2%和171%,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2个、0.2个和0.3个百分点。
电源建设上,截至201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36019万千瓦,同比增长8.7%;其中,水电30183万千瓦(含抽水蓄能2183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22.2%;火电91569万千瓦(含煤电82524万千瓦、气电5567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67.4%,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并网风电9581万千瓦。
2014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设备容量10350万千瓦,其中,水电新增2185万千瓦,火电新增4729万千瓦,核电新增547万千瓦,并网风电新增2072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新增817万千瓦。
电力投资2014年,完成投资7764亿元,同比增长0.5%。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46亿元,同比下降5.8%。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电力装机整体上进入过剩状态,为中国电力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中国应进一步节能减排、发展污渍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专家还推测,2015年中国用电需求增速会有所反弹:用电量同比增长6%左右,达到5.89万亿度。
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实现9581万千瓦,同比增长25.6%,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容量的7%左右。并网太阳能发电2652万千瓦。环境治理和减排目标为风电太阳能发展带来机会。
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数据,2014年新增风电并网容量为1981万千瓦,同比增长32.58%,完成新增1800万千瓦的目标;全国风电发电量153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5%,但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只有2.78%。
从风电利用小时数看,成绩并不理想。2014年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吉林和甘肃风电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仅有1501和1596小时,低于1900小时至2000小时盈亏平衡点。自2010年以来,我国出现明显的风电限电现象,2011-2013年弃风限电量均在100亿千瓦时以上,2012年弃风量为200亿千瓦时,弃风率均在10%以上。
根据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思路,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以上,风电价格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另外有机构预测,2030、2050年风电装机可以达到4亿千瓦和10亿千瓦。从远期看,风电上网电价下降是大势所趋。中国仍应发展风电,更应提高风电利用率。
环保部近日发布了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和天津。只有海口、拉萨、舟山、深圳、珠海、福州、惠州和昆明8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标,其他66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
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和天津。特别是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156天,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少85天,达标天数比例在21.9%~86.4%之间,平均为42.8%,与2013年相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上升5.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7.0%,高于74个城市11.4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其次是PM10和臭氧。长三角区域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254天,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多13天。珠三角区域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298天,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多57天。
2014年,中国近90%的中国大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标准。因中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北京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严重空气污染导致一些大城市中超过25万人寿命缩短,疾病增加,中国应当调整能源结构与电力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速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中国人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