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十三五”规划牵动着电力行业上下游产业的神经,“十三五”规划到底如何制定,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什么时候出台?这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电力需求增速减缓,电力“十三五”规划制订已经启动,为带动以能源为支柱产业的区域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鼓励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利用煤炭就地发电,并建设新的电网项目,将电力运往东部地区。
根据行业专家的描叙,电力“十三五”规划,估计今年夏天的时候,会出结果。“十三五”规划目前有一个主导思想,即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鼓励当地利用资源就地发电并新建电网,将电力资源运往东部地区。而就地发电的规划,仅限于前述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未来的电网规划也是围绕着这一想法进行的。已经在规划内蒙和黑龙江等地的特高压项目。
此外,由于东北地区窝电严重,《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明确了若干待建的电网项目。尽快开工内蒙古锡盟至山东交流特高压、锡盟至江苏直流特高压、辽宁绥中电厂改接华北电网等输电工程,加快推进黑龙江经吉林、辽宁至华北输电工程前期工作。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就推进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工程建设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韩水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开工建设了淮南至上海、锡盟至山东两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和宁东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三项特高压输电工程属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外来电供应和保障能力,每年将减少这些地区标煤消耗2700万吨。此前,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都存在窝电严重的现象,一些大型发电项目规划搁浅多年。在“十三五”规划中,将解决这些问题。曾有媒体称内蒙古每年有700亿度电送不出去。东三省总体电力装机富裕超过2000万千瓦,并指责电网对输电的态度冷淡是直接导致窝电事件频发的原因。
对内蒙古和东北的发电厂建设从限制到支持,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压力摆在面前。从内蒙古和东北输电至华北可以明显减少华北地区因发电而产生的雾霾。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一方面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规火电建设的管理,严控存凝煤电项目审批,推进现有煤电技术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优先建设12条输电通道。到现在为止,有三条通道已经开工建设,这12条通道和新增7000万千瓦输电能力已确保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用电需求,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上述地区标煤消耗约1亿吨。而从内蒙古和东三省而言,为了新建电网,减轻窝电困境,也多次寻找各部委反映自己的意见。
有数据指出,在电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电源建设仍在加速进行。在辽宁有292万千瓦火电机组、200万千瓦核电机组正在建设,此外还有80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450万千瓦核电机组取得路条;在吉林,60万千瓦火电在建,260万千瓦取得路条;在黑龙江,195万千瓦火电在建,97万千瓦取得路条。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东三省预计将有2350万千瓦机组投建。
电力体制改革影响极为深远,其重点主要涉及到改革前景等问题,电力体制的改革是大概率事件,但更可能是渐进式方式,纵向切割、横向切割的激进改革的可能性不太大;直购电可行,但直购电要真正推动需要建立在发电侧更竞争、售电侧部分放开、输配电成本较清晰三个基础上。直购电的推动,将促使发电侧出现真正的竞争,发电板块可能进入以发电小时数为主线的市场占有率竞争上来,未来发电板块可能出现很大的分化;电力调度分开的可能性不大(特别在印度大停电后),但电力交易结算结构的监管和核算可以加强;售电与配电准入:如售电改革放开,可能蕴育着较大的投资机会;配网改革的思路尚不清晰,未来配网注入程度可能影响会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