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生产运营指标用来评估各电站安全运行情况、设备可靠性、消缺及时性、以及公司对电站整体经营状况。此评估方法综合了影响光伏发电能力的各种因素,选取九项关键指标进行评估,此九项指标具备数据易收集、客观、可衡量、可评估的特点。
1.电站能力因子(即:综合效率)
目的:综合效率表征统计周期内电站运营整体情况。
定义:在统计周期内,光伏电站上网电量与理论发电量的比值。
计算:
—Eout:上网电量,单位:kWh;
—EPL:计划限电损失电量,单位:kWh;
—ET:理论发电量,单位:kWh;
理论发电量ET计算方式如下:
—HT:光伏方阵倾斜面总辐射量①,单位:kWh/m2;
—GSTC:标准辐射强度1kWh/m2;
—P0:电站装机容量(峰瓦功率),单位:kWp
数据来源:气象仪、计量关口表、电费结算单
澄清说明:上网电量读取数据源为电网关口表。
影响因素:设备性能、故障损失、故障响应时间、组件污秽损失、限电损失、当地温度、光伏组件安装倾角、方位角、光伏发电系统年利用率、组件衰减程度、光伏方阵转换效率、周围障碍物遮光、逆变器损耗、集电线路及箱变损耗等。
2.电站等效利用小时数
目的:表征统计周期内光照条件下能量转换的效果,全面衡量电站运维水平和电力营销能力。
定义:在统计周期内,发电量折算到该站全部装机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发电小时数,也称作等效满负荷发电小时数。
计算:
—EP:发电量,单位:kWh;
—P0:电站装机容量(峰瓦功率),单位:kWp
数据来源:气象仪、站侧电度表、运行日志、信息系统
澄清说明:发电量的读取为站侧电度表,如无站侧电度表的可直接按照电网关口表计算。
影响因素:设备性能、检修损失电量、故障损失电量、限电损失、光资源丰富度
3.非计划能量损失率
目的:表征除电网计划的限制出力以外,因其它非计划内的活动或其它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能量损失程度。客观反映电站管理水平、程序执行有效性和外部因素的稳定性。
定义:统计周期内非计划内的电量损失与理论发电量比值
计算:
—EP:发电量,单位:kWh;
—EPL:计划限电损失电量,单位:kWh;
—EPM:计划检修损失电量,单位:kWh;
—ET:理论发电量,单位:kWh;
数据来源:电网调度令、组件清洗记录、气象仪
澄清说明:有计划的检修(一般计划周期为4周)和调度有计划的限制出力不在计算范围内;电网非计划检修和电网不稳定引起的限制出力应计算在内。
影响因素:电网不稳定引起的电量损失、人员罢工引起设备不可用、光资源不足、遮蔽、温度、设备故障损失、非计划检修延期、组件污秽损失、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