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化工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化工”)与俄罗斯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俄石油”)就股权投资及原油供应签订合作备忘录。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俄罗斯石油将向中国化工长期供应原油,并认购中国化工下属油气公司30%的股份,这预示着中国化工未来将获得更为稳定的原料供应。
据了解,俄石油一年内将开始每月向中国化工下属油气公司提供20万吨原油(每日4.8万桶),这一交易将巩固俄油在中国这一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地位。
根据船期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6月,中化工下属昌邑石化、正和集团、华星石化三家炼厂采购的俄罗斯ESPO(以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运输管道名称缩写命名的混合原油)原油预计超过100万吨。
分析师陆晓旭对记者表示,现在中化工旗下炼厂主要加工的俄罗斯原油品种为ESPO,如果未来俄罗斯石油长期供应原油,或将以ESPO原油为主。”
陆晓旭认为,从物流方面考虑,ESPO原油也较为适合中国化工。不仅因为ESPO原油主要从俄罗斯远东港口装货,距离中化工炼厂最集中的地区山东运距相对较短,而且俄罗斯远东港口码头级别均在10万吨级别,装货船型以阿芙拉船型为主,山东龙口、莱州、青岛三个港口均可靠泊,卸货较为便利。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中国化工进口原油的前五的来源地依次为安哥拉、俄罗斯、巴西、阿曼、澳大利亚。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化工原油进口配额为1000万吨,如果俄罗斯石油增加原油供应量,此消彼长,中国化工对上述几个国家的原油需求或将首先减少。
据悉,中国化工旗下的炼厂一直都面临原油供应不足的窘境,原油进口方面仍需依赖中海油及中石化。
分析师张永浩认为,自2013年起中国化工获得1000万吨/年的原油进口配额以来,其下属炼厂总炼油能力达到2650万吨/年左右,理论上数额无法满足总原料需求。陆晓旭也表示,由于没有进口权,俄罗斯协议提供的原油依旧需要通过中联油、中联化等五家国营进口单位代理进口。
由于缺乏原油,且“三桶油”可以供应给中国化工的原油也并不多,因此此前中国化工一直在向俄罗斯石油购买现货石油,而现在的股权合作是双方在原油合作上的深化。
中国化工牵手俄石油,此举意味着中国化工自主进口原油能力增强,其下属炼厂优质原料使用比例或将上升。
“在中国逐渐放开地炼原油进口资质的背景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地方炼厂与中化工一样,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和进口配额,这或将引起一些国际石油巨头的兴趣。这种合作模式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国际石油公司的注资,地方炼厂在充实自身的的资金实力的同时,也可解决原料供应的大问题。”陆晓旭说。
目前来看,中化工与俄罗斯石油之间是双赢的合作模式,中化工将获得更为稳定的原油供应和外国资本的注入。而俄石油则拓宽了其原油下游的渠道,并且通过入股下游的炼化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价波动以及欧美制裁带来的风险。
在央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化工国内外重组整合“两手抓”,在精简主要业务项目、对旗下上市公司黑化股份进行重组的同时,加快“国际化”,寻求投资,引进优质油源,用以“解渴”。与俄罗斯石油的合作为集团油气公司股权多元化、炼油企业加工原油的稳定性、以及提升双方在区域合作上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获取油源的合作可能也存在一些挑战。企业处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地方炼厂的一些灵活的运营模式或受到外资方的限制。同时,在中国石油产品供应逐渐走向过剩之际,地方炼厂的利润逐步缩水,对地方炼厂更重要的是高性价比的原料供应,而并不是对任何原油都‘来者不拒’。因此,以合理并且有竞争力的价格供应原油,可能是双方合作的基础。”陆晓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