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中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资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中国政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系列举措进行了梳理。
他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过去10多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量和碳排放增量分别占全球的50%和60%以上。当前,中国消费的煤炭超过全球总量的50%,6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人均能源碳排放已增长到6吨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3左右。同时,区域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近些年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都遭受了严重的雾霾污染,对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些现象表明,我们以往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康艳兵指出,“从全球来看,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模式、新潮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战略制高点的重要着力点。所以,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更是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政治名片。”
中国政府对走绿色低碳发展高度重视,并且根据我们的国情特点、发展阶段和国际责任,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康艳兵说,低碳发展方面,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降低40%-45%;2011年,首次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十二五”期间低碳发展的各项任务,标志着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力争提早达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不仅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实现路径,同时也提出了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低碳发展目标。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治理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动,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的雾霾问题,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从2015年中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而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此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又把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上升到了生态文明的新高度。这些政策行动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