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中国核电企业携带自主技术,亮相中非装备制造业展,并与当地相关企业签署了核电合作协议。在此之前,中国核电产业已先后实现了对巴基斯坦、英国、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国的输出。
作为中国走向全球的另一“名片”,中国核电产业自强壮大的背后,也有中国海油涂料技术研究人员的一份功劳。
一个必须跨越的难关
在核电领域,中国是个后来者。1984年,当中国在浙江嘉兴秦山镇启动第一座核电站建设时,距离世界首座核电站建成运营已有整整30年。不过,中国对核电技术的真正掌握,还要再等上20年。
在这之前,国内的核电建设,大都依赖国外厂商。核电技术作为国家机密,被各国予以严密封锁。2010年,国外某知名涂料厂商因向巴基斯坦核电厂出口核电涂料,被该国政府处以将近数百万美元的罚款。
“在核级涂覆材料领域,我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指标都不了解。”常州院核级防护材料技术员倪维良说道。为了摆脱我国核电技术的落后状况,2004年,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核电的方针,并决定通过对西屋电气公司AP1000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我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化。与此同时,第三代核电站防护材料的研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
作为国内领先的涂料研究机构,海油发展常州院承担了此项任务。“耐辐照、防腐蚀、易去污、高环保是新型核级防护材料需要具备的性能。”海油发展常州院功能涂料研究所谭伟民博士介绍说。
与二代核电站相比,三代核电站的累计辐照剂量提高了近100倍。在高剂量的放射性辐照条件下,涂层很容易出现粉化、剥落等破坏现象,导致防护性能严重降低。除此之外,LOCA试验(模拟核电站一回路承压边界破坏所引起冷却剂丧失事故)时间也从过去的96小时提高至168小时。在装备运行寿命方面,三代核电站也从原来的40年增加到60年。
项目组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三代核电相关涂层技术文件,提出满足国产化非能动核电站设计特征的涂层技术要求,建立起三代非能动核电站用涂层(CAP1400)技术体系文件。在此基础上,常州院通过自主攻关,先后完成了三代(CAP1400系列)、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等一系列大功率核电防护涂料及乏燃料中子屏蔽材料产品的技术创新。
一个不可错失的市场机遇[pagebreak]
根据国家核电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30多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核电项目建设资金总量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在海外,“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也为中国核电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核级涂覆材料产业领域,常州院作为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企业,势必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系列产品,已经覆盖了从核电站运营到核废料处理的整个过程。”海油发展常州院王留方副院长介绍说,相关材料未来还将在航空航天、LNG和海洋石油等多个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常州院的核级防护材料已经实现了在三门、海阳和石岛湾等多个核电站的应用,研究成果均实现了产业转化。下一步,常州院将积极推进内部产能建设,力争形成15000吨/年的环保型系列核级防护材料的生产能力,从而为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