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变暖、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长远来看,新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
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也带来了两个显著问题:一是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传统能源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之后的数量逐步减少,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二是环境问题,它是气候变暖的实质。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显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显著升高。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积聚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碳排放量刻不容缓,也是人类生存的唯一之路。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变革,诞生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其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是指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的消耗,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立即被国际人士接受,并被许多发达国际付诸实施,且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也非常重视,在1992年就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最早的十个缔约国之一,又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排放大国,从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资源禀赋等来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低碳背景下迫不及待的选择,也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生态问题的路径,从而形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①。
新能源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新能源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产业转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传统饮食服务业为主,根据前后进行的5次私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为38.3%,服务业为21.4%。如此庞大的制造业,自然是能源耗量的大户。倡导低碳经济,就是减少制造业的碳排量,虽然现在某些地区对节能有贡献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奖励和财政补贴,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制造业几乎使用的都是煤、天然气、石油等矿物质资源,在碳排量居高不下的同时,也承担着高昂的成本,并且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成本不断上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将实现全面改革,其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北京工商大学徐振宇认为,从长期来看,能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连勇认为,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紧俏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也必将上升,下游能源相关制造产业会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能源原材料价格涨了一波又波,已使许多省份产生了上下游的两极分化,工业利润向上游的基础材料集中,下游的加工制造业在居高不下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下生存艰难。
新能源是可再生资源,从长期来看,必然会降低企业的能源使用成本,将有助于产业升级,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影响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融资,二是技术。银行放贷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这对在制造业中占有极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来说十分不利。有限的资金无法使用到技术研发上,就出现了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多样化发展不足,竞争异常激烈,利润日渐削弱的情况。这样的无限循环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低端层面,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型制造业,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另一方面,新能源也影响着产业布局。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占了70%,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这一比例有所下降。新能源企业相对传统能源企业来说,发展更有优势,我国的能源政策偏向定然会影响能源企业的发展。我国承诺2020年的碳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降低40%,这些都会对新能源产生影响。新能源中,水电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资源,我国的水电技术已日趋完善,其效益也全面呈现,水电的综合效益(发电、防洪、养殖等)是煤炭的数倍,风能、太阳能也较为看好,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新能源计划将水电放在首位。无论是出于国家利益、环境保护,还是能源保护的目的,煤炭在我国能源经济中的比重必将不断下降,新能源的比重将逐渐上升。尤其是全球都在打造低碳经济城市、“零碳中心”城市的环境下,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的调整速度都将加快。
低碳经济环境和新能源的开发
低碳经济是指以高附加值、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特征的发展经济模式,它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条件下的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而言的。倘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降低了,可以称之为低碳发展,但可能仍然比其它国家的碳排放量要高,可以认为是相对低碳经济发展。碳的排放量只要不会对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就是绝对的低碳经济,而不是说低碳经济碳排放量就得是零。是否属于低碳经济,要从碳排放量、能耗、经济产出三个方面来衡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不断地投入资源来得到高产出,达到产出增加、财富增加、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非但不经济,且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9年,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了186个国家的碳排放情况,根据碳排放量前20位的14个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七个)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碳排放量超过位居第二的美国②。中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9.2%,GDP却只占世界的7.14%。美国的这一比重分别为18.44%和23.44%。日本这一比重为3.5%和8.1%。这说明,我国的产出和碳排放量的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在能源消费和产生之间,我国也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比如,我国与美国相比,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17.73%和20.35%,产出分别占世界的7.14%和23.44%。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不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中碳排放控制的要求,而且能使已排放的温室气体含量减少,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还能提高适应气候的能力。
诸大建在《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中指出:现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转型期,资源环境问题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新能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随着经济发展日益高涨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改善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特点,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能源结构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煤的碳含量非常高,为25.kg/GJ。再者,新能源低污染和再生性的特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也很大。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各国加速了开发新能源的步伐,我国政府部门对此也大力支持。新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性价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间的替代。如果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上升,新能源的价格优势就会很明显,企业使用新能源进行替代的积极性也较高。从趋势来说,在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价格走高的情况下,必然会被新能源替代。在这个过程中,节能技术也渐渐进步。经济在技术进步内生时,就可以在这个平衡增长路径上实现持续增长。当不可再生资源完全被新能源替代时,在此路径上的污染将减少。所以,在总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所占的比重的提高以及催生出的节能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
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我国已经进入新能源快速发展时期。到2012年12月末,全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2011年上升了11.22%,为3.13亿千瓦③。其中,水电、风电分别为24890万千瓦和6083万千瓦,比2011年各增长了6.8%和31.6%。太阳能发电同比提高了47.8%,为328万千瓦。2012年全国共消耗了9680亿千瓦时的新能源,比2011年增长了30.2%。光伏发电是2011年的两倍,装机容量有648万千瓦时。由此看出,我国的新能源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新能源分布广泛,品种和数量都非常多,获取也较为容易,这些有利因素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了优势。政府部门也将新能源的发展提上日程,例如,国家能源局在2012年发布了《可再生资源“十二五”规划》,预计2015年新能源会达到4.78亿吨标准煤的年利用量。
我国新能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丰富的农业废物资源可以在转化成生物质能后被使用。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资源。世界生物质能的年生产量是世界总能耗的十倍。我国农作物每年的秸秆产量大致在6亿吨,秸秆燃烧能产生相当于1.5亿吨的标煤的能量;再加上林木枝桠等其它一些资源,我国生物质能的资源潜力每年约在10亿吨标煤。我国的太阳能相当丰富,国土面积有三分之二都处在太阳能年辐射量6000MJ/m2的地区,日照时间超过了2000小时。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宁夏的辐射量和日照时间均为全国最高,在这些地区,使用太阳能发电极有可能。目前,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用太阳能发电解决了16万用户的用电问题,在能源提供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导致这些地区的太阳能未能被进一步使用。如市场引导不够,技术研发跟进不足,经济激励政策不足等。我国共有32.26亿千瓦的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能开发的有2.53亿千瓦。西北、东部及东南沿海和岛屿等地是风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中,风能最丰富的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利用风能资源,东部地区可以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中能源紧缺的问题,西部和东北地区能促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热资源可用来发电的较少,全国可采取相当于33吨标煤的热量,主要是因为我国地热资源都是以中温为主,达不到高温发电的要求。
世界各国都将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环境中新的增长点。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上台就推行绿色新政,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培育新能源产业,在其签署的《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就制定了新能源开发计划。作为新发展模式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在后危机时期中的重要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实施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达到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仍占据经济优势的目的。我国也将新能源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书中指出:人类工业革命是随着不断递进的技术经济而发展的,每次工业革命,“能源替代”都是其标志和内容,所以,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能源替代史。新能源商会会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河君在《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中表示,依托可再生能源形成的新能源体系,将终极替代化石能源,而不是阶级性替代。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用一种化石能源替代另一种化石能源、木柴。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化石能源将被性质完全不同的新能源替代,以后也不会再有更新的能源来替代。
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发展对策
我国政府自2009年11月26日宣布,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50%,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中,这表明,我国在全球能源紧缺、气温变暖的情况下,为应对环境恶化和气候变暖作出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自此走上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新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国也将其作为能源战略的方向,对此,机遇和挑战并存。危机感、紧迫感促使我国加速开发新能源的力度,来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生态问题,甚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③。
其一,制定新能源的开发、投资计划。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该规划要有很强的约束力,要对执行情况和效果随时跟进,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实现战略规划中的目标。其二,加强政府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新能源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其发展往往受到成本高、融资困难的阻碍,比如光伏发电、风电等成本高过传统能源很多,它非常倚重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而且,新能源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新技术,如果资金不够,会威胁到新能源项目的生存,所以,银行适度放宽贷款,政府的扶持非常重要④。
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用于新能源开发的专项基金,用作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企业常常难以承受市场的检验,政府要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在项目达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成熟条件之后方可退出,政府只起领航的作用,之后让企业和市场在新能源行业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新能源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可将其纳入公共预算资金的投入范围。尤其是在新能源开发的初期,企业融资能力较弱,商业化水平也不高,需要中央及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支持。例如,863计划、科技攻关都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今后,要继续加大政策、资金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
新能源企业的初始成本也高昂,目前,全球的新能源开发主要还是靠政策支持,包括各种资金补贴。政府可联合银行信贷,提高贷款贴息,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在期限方面也给予优惠⑤。新能源企业自身也需要进行技术突破,我国新能源技术与国际新能源技术差距还非常大,国家在保护新能源时,往往只能采用传统的措施,而无法使用技术壁垒。只有技术突破,新能源才能够对传统能源进行大规模甚至全部的替代,新能源企业才能稳固、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资源在国际上才会有竞争力。
(作者为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陈兴中,孙丽丽,李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商业视角》,2009年10月(下旬刊)。
②朱新春,吴兆雪:“低碳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③杜涛:“低碳经济环境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地球》,2013年第8期。
④曹玉书,龙卓雅:“资源替代与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08年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