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毅中 摄影:肖予为
去产能也是今年“两会”热点之一,如何打破产能过剩的魔咒?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谈到五点。他认为,起码现在相关行业对产能过剩“认账了”。
以下为李毅中在3月9日政协小组会议的发言整理:
去产能讨论了十几年了,政策不少,力度不小,也有效果。但是总的来说是越搞产能越过剩,所以要总结点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常态新形势下,怎么去产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一,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现在对去产能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能不能真正落实还要统一思想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的产能过剩,国务院在六年前发过文件,点了六个行业,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还有点了两个,光伏和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过剩。
那时候我在工信部负责这项工作,下去调研,到两个省去调研,给我的印象就是,大家宏观认账,因为有数字啊。微观没有认账,认为别的行业有(产能过剩),我这个行业没有。别的省有,我们省没有。或者现在过剩,将来不会过剩。总之就是不认账。
说个笑话,到两个省去调研,省里当然也欢迎,但是人有顾虑,你来调研会不会回去给我们打小报告啊?我一再解释,不是调查你们那个行业过剩,而是总结你们淘汰落后产能的经验。这样人家还讲一讲,另外人家看我的老面子,也不好意思不说。
但是现在呢,经过市场的考验,基本认账了。钢铁行业承认钢铁过剩,煤炭协会承认煤炭过剩了。石化协会承认炼油过剩了。建材行业协会承认水泥过剩了,这就很不容易。为什么承认呢?钢的产量去年已经降低了2.3%,消费量降5%,因为出口加大了,出口钢1.2亿吨。煤炭也是,连续两年,煤炭产量降3%,特别是治理雾霾的社会压力,和我们调整能源结构,可以预计今后煤炭的产量至少不会增加。
所以这两个行业不是周期性过剩,明显是已经过了峰值了,处在下降趋势。水泥也在下降。而且水泥这两年淘汰落后搞得好,小水泥企业基本关了,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很高。
另外,价格跳水式跌落,导致全行业亏损,他们认识到这样下去可能不行了。钢铁的价格系数去年年底是56,1994年4月份的钢铁价格系数是100。21年以后,价格跌落一半,这简直不可思议。所以钢铁协会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全部亏损。有点利润可能是营业外收入补充的。
煤炭也是。煤炭正常价格是每吨600块,现在不到350块,所以煤炭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三分之二的煤炭行业亏损。所以事实教育了我们,这两个行业绝对过剩了,从过去的不承认不认识,到承认,这是很大的进步。因此去产能可能从过去的上级命令,社会的压力,变成行业自身的要求和动力。
第二,办法更加市场化。
钢铁原来工信部定的标准,高炉小于300立方,后来把300立方提到400立方。这个执行起来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不愿意淘汰,就稍微改一改。下一步用的办法,要把能耗、环保、安全等技术标准确定下来,达不到就要改造,更多用经济、市场和法律的办法。
这次态度坚决,就是停止钢铁煤炭的新建项目。
我在工信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工信部的权限内,三年内不批钢铁项目。说得很好,建大关小,等量置换,但是执行的不好,大的钢铁企业建起来了,小的没有关,大的煤矿建起来了,小煤矿关了又开了。
我记得原来山东青岛要上1000万吨大炼油,我们也理解,地方领导经常来说,最后同意了,前提是山东省要关1000万吨小炼油。结果大炼油很快上去了,小炼油没关。关键是决心不大。
这次报告里也写了,煤炭和钢铁的新建项目一率不批,措辞就硬了。
第三,突出重点。国务院点了六个行业的名,其实不止。比如炼油没有点,但炼油肯定是过剩的。点的这几个,又突出了两个重点,就是钢铁和煤炭。但是去产能不仅局限在这两个行业,这两个是重中之重。
还有就是僵尸企业的概念。估计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戴上僵尸企业的帽子,应该具体定一下僵尸企业的标准。我们理解,僵尸企业是从财务的角度,连年亏损、高负债资不抵债、靠拖欠银行贷款或者政府补贴过日子,或者已经停产的。
民营企业这几年已经习惯了,优胜劣汰,适应能力也比较强。重点还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负担重,困难大。
第四,这次政策比较到位,政策的含金量大。最典型的是,总理说了1000亿,这个数不算小。十几年前,军工企业脱困的时候,满打满算,国家也就拿了1500亿。这1000亿怎么出来的?
钢铁减掉1.5亿吨产能,就涉及到50万职工。煤炭是要减5亿吨,我们国家煤炭1万吨需要25个人,减5亿吨就是125-130万人,钢铁和煤炭加起来是180万人。一个人5万块钱,就需要差不多1000亿。
最后一点,还是要落实责任。有一种说法不是太妥当,就是政府不要下指标,不要有时间表。就中国特色和这两个行业的特色,如果一个大的行动没有指标,没有任务和时间表,那是没有效果的。还是要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原则就是,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
这五年,完成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但非干不可。如果不干,可能会带来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