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从中国海油所属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按照现行企业标准,截至2016年6月底,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累计增油量达到552.4万立方米,相当于数个海上大中型油气田年产量之和。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如何在探索中起步?又何以成为渤海稳产上产的重器?未来的前景又将如何?这些一直是公司上下关注的问题。如今,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技术人 员用实践及效果给出了一份清晰的答卷。
勇闯禁区敢为人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庆、胜利等陆地油田就已工业化应用聚合物驱技术。渤海绥中36-1油田开发方案也曾考虑过聚合物驱。然而在海上应用聚合物驱远非一层海水阻隔这么简单。受限于海上稀井网大井距强剪切、高硬度、稠油、平台空间有限等不利因素,聚合物驱对于海洋石油开发人员来说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先例可借鉴,堪称海洋石油开发中名副其实的技术禁区。当时渤海油田采收率普遍偏低,着实令开发人员着急。
2000年,当时的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为攻克海上稠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难题,申请了国家“863”计划课题“渤海油田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旨在解决海上油田深部调剖问题并为海上注聚奠定基础。
2003年9月,单井先导试验终于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绥中36-1油田J3井拉开帷幕。2006年3月,旅大10-1油田开展早期注聚单井先导试验,成为世界首个“注水即注聚、注聚与注水相结合”的油田。2007年,旅大10-1油田全面注聚,与此同时锦州9-3油田也开始了井组注聚试验。2008年,绥中36-1油田也开始了规模化注聚工作。聚合物驱之花从此在渤海油田绽放出夺目光彩。
科技支撑领跑世界
渤海油田聚合物驱不仅拉开了世界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的大幕,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而且相关技术一直领跑世界。如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高效开发模式与早期注聚理论,为大幅度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奠定了理论基础,相比于传统模式,每新增百万吨产能节省投资50亿元以上;成功研发了适应海上稠油油田苛刻条件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矿场应用;发明了海上平台聚合物高效配注系统,使聚合物溶解时间大幅缩短到40分钟以内;研发了配套的含聚采出液快速高效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达到回注要求等。
2014年7月,多位院士、教授等专家联合进行技术鉴定认为,仅渤海适合聚合物驱的地质储量就近20亿立方米,即使考虑动用系数等影响,聚驱也可新增加可采储量7000万立方米以上,具有巨大工业化应用前景。
再接再厉进无止境
目前,除渤海三个油田进行了大规模的聚合物驱外,国际公司东南亚公司位于印尼的WIDURI海上油田也进行了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受效井C27井增油达122%。并且,此技术已经开始在乌干达等海外区块的总体开发方案研究中进行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海外资产价值。此外,针对海上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厘泊的稠油,研究人员还研发了可同时提高水相黏度并降低油相黏度,从而大幅改善油水流度比并提高采收率的稠油活化水驱技术,预期将对更多更稠原油进行有效动用。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取得了可喜成就,已成为公司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尽管聚合物驱技术还没有“十全十美”,仍然存在诸如部分井井筒堵塞及对采出液处理流程的影响等问题,然而瑕不掩瑜。下一步的核心仍然是解决突出矛盾,这也是科研和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