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节能环保网讯:日前,国际节能环保网记者从山西发改委获悉,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已经下发。规划提出,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安全发展。实施节能环保改造。以降低物耗能耗,促进清洁生产为方向,全面开展对标挖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推广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低温轧制技术,在线热处理技术等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原料场粉尘抑制技术,双膜法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能源管理体系。详情如下: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
(钢铁篇)
钢铁工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和支撑全省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快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确保钢铁工业“十三五”期间稳步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依托铁矿石、煤炭等资源能源优势,我省钢铁工业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截止目前,全省共有钢铁联合企业27户,企业总资产2405亿元,职工156619人,生铁产能6479万吨,粗钢产能8005万吨,钢材产能6920万吨(按照工信部高炉、转炉、电炉产能测算标准统一测算)。从企业性质来看,山西省拥有国有钢铁企业4户,分别为太钢集团(含临钢)、首钢长钢、酒钢翼钢、同煤钢铁,粗钢产能合计1850万吨,占比23.11%;拥有民营钢铁企业23户,粗钢产能合计6155万吨,占比76.89%。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唯一一户粗钢产能过千万吨的钢铁企业,粗钢产能1200万吨,其中不锈钢产能450万吨,是全球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先进、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
2、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以来,全省1000m3以上的大型炼铁高炉由2010年的11座增加到20座;容量80吨以上的炼钢转炉由2010年的8座增加到28座;与钢铁生产配套的炼焦、烧结、炼钢、炉外精炼、轧钢等装备和技术工艺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钢铁产业链中铁-钢-材等产能基本实现合理配套;特别是太钢不锈钢生产线的主体装备和技术工艺居世界先进水平。
3、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以提高生产装备水平,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近五年来,全行业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0多项,实施煤气回收利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废水废渣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项目150多项,年节约能源约280余万吨标准煤;全省20家重点钢铁企业粗钢生产单位产品工序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现阶段执行标准,其中21家企业已获得国家工信部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公告。
4、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全行业依靠技术工艺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走优质化、规模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发展道路,努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其中太钢开发生产的精密带钢、CAP1000和CAP1400核电站用钢、重载铁路专线C96车型用钢、高等级管线钢等产品,中阳开发的45#优质碳素结构钢,首钢长钢开发的65Mn弹簧钢,新泰开发的高强冷镦钢、耐候性能的H型钢等产品,有效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一批优质产品的生产比例也逐年增加。太钢400系不锈钢、核电用钢、超纯铁素体、铁路货车用钢、电工钢等高端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中阳钢铁、首钢长钢、福盛钢铁、建邦通材等企业的高强度热轧钢筋的产量也有大幅增长。这些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和优质高端产品产量的扩大,促进了我省钢铁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二)存在问题
我省是全国钢铁产能大省之一,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萎缩影响,以基建材料为主流的钢铁行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受国家过剩产能控制和我省金融担保方式影响,企业融资信誉降低,钢企生产运行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加大,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大;受企业主体设备环保水平影响,满足新的综合节能环保要求,企业技术改造成本不断加大。我省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营风险不断增加。存量资产坚持正常运行相当困难,有的已经处于半停产和停产检修状态。由于大部分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维持资金运转,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严重亏损,企业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我省钢企主流产品多是大路品种,低端同质化特征明显,市场主体多,竞争激烈,企业没有形成区别于他人的主导产品。
三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受人员、资金、技术水平等影响,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改进产品品种、降低物耗成本、改造利用先进节能环保设施和技术工艺,满足长远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四是主要原料成本劣势凸显。我省地处内陆,企业主要矿石资源依靠进口,进口矿粉物流成本上升,区位劣势凸显;个别拥有省内矿山企业,由于进口矿石价格下降,也由优势变为劣势。
二、面临形势
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态势依然为钢铁工业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的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场需求;推进国内经济与欧亚经济融合,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必将带来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将为钢铁工业发展带来机遇。因此,要正视困难,抓住机遇,提振信心,树立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钢铁工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钢铁行业当前发展也已经逐步进入生产消费的峰值弧顶下行区,“十三五”期间,预计国内钢材实际年消费量区间在7.2-7.7亿吨,化解产能过剩已是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内钢铁已进入减量发展、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阶段。钢铁企业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呈现经营困难、分化明显的态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同时,环保治理保持高压态势,企业压力加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对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省钢铁企业面临的区域特点。市场需求方面,我省每年安排的一批政府主导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年度新型产业行动计划项目、三年推进计划项目等,均为我省以建筑钢材为主要品种的钢铁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河北、山东等周边省份受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影响,去产能化步伐加快,也为我省钢铁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电力能源等基础原料供应方面,我省已经进入电力富裕大省行列,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大用户直供电的推广,电力资料价格可能下降;我省焦炭运距短,价格低位运行,区位优势明显;除铁矿石外,其它辅助原料供应可以就近配套。但从长远看,我省钢企仍需坚持降本增效,改进品种,科技创新,节能挖潜,才能适应全国大市场。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十八大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结构优化、生产安全低耗的原则,以产业集聚、节能减排、优化品种、技术提升、提高效益为重点,依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引导企业资本股权市场重组,鼓励组建企业技术发展联盟,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动我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企业依靠内生动力,结合科研院所技术实力,进行创新再发展,作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资、引智,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引导产业集聚。严格控制和规范新增产能,优化存量资产,加快实施装备升级和节能减排改造,打造行业旗舰企业;推动法律和市场化方式淘汰落后,依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实施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增加适销对路品种,提高质量诚信水平,积极研究推进钢铁类新材料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施大物流战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展个性化服务,参与专业定制和推进钢材减量化,优化产业价值链结构。
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能钢材,改进钢铁生产工艺,推进钢铁绿色制造,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钢铁企业建设;积极研发和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和低碳技术,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在建筑市场,推广使用高性能钢材,降低高耗能普通钢材使用比例。。
(三)主要目标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全面推进钢铁工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建设具有国内竞争力的钢铁工业强省。实现产能总体规模适度,存量优化发展,增量规范完善;产品质量处于行业领先,品种差异化得到体现,企业发展特点明显,行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互联网+钢铁产业”发展新模式,高质量、多品种的钢材生产体系。
1、产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省钢铁产能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钢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4%。
2、节能环保。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100%。现有钢铁企业单位产品工序能耗达到:烧结工序低于55千克标准煤,高炉工序低于435千克标准煤,转炉工序低于-10千克标准煤;吨钢新水消耗≤3.8立方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6%。
3、品种质量。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稳定性增强,满足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需求。增加400系不锈钢、精密带钢、核电站用钢、车轴及铁运用钢、管线钢、电工钢、弹簧钢、优质结构钢、H型钢、热轧不锈钢筋等高端产品,年开发新产品不低于10个,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超过80%。
4、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得到加强,R&D投入比重达到1.26%,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达到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达到5个。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品品种结构,积极拓展应用市场
促进特钢企业产品升级。支持特钢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430、造币钢、耐热不锈钢、管线钢、轮轴钢等战略品种和复合板、清洁球用钢、不锈钢管坯、集装箱板、中低牌号硅钢等重点品种比例,满足高铁、航空航天、核电、汽车、工程机械等高端产品需求。
加快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引导省内建筑用钢生产企业,适应减量化用钢趋势,重点发展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抗震钢筋、高强度线材(硬线)及钢结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供应能力,完善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及市场配送体系。结合省内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等项目,全面推广使用400兆帕、500兆帕高强度螺纹钢筋及钢结构产品,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减量应用。
(二)提高工艺装备水平,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加快装备升级改造。以工艺技术装备的大型化、集约化、高效化和现代化为方向,推动省内钢铁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引导装备水平较低的企业(高炉容积1000立方米以下,转炉、电炉公称容量70吨以下),主动淘汰现有装备,在落实减量置换的基础上,加快升级改造。
创建“互联网+”新模式。把互联网技术融入钢铁产业运营体系,创建“互联网+钢铁产业”发展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钢铁互联网金融等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电商销售、电商物流,构建原料集采平台。通过网上采购、运输、销售、服务的无缝对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与用户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开展钢铁智能制造和物联网试点示范,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工程,降低生产成本。以节能降耗、优化工艺为方向,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提高钢铁产业工艺装备智能化水平。
(三)实施行业整合重组,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省内外有资源、能源、管理、技术优势的钢铁联合企业,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支持省内钢铁企业与省内独立焦化企业、铁矿企业、加工企业等上下游企业,以多种方式联合重组,健全、补强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
打造区域龙头企业。以打造区域性龙头企业为目标,积极推动太钢集团按照合理布局、优势互补的原则,稳妥地推进不锈钢产业的兼并重组,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和世界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立恒钢铁、通才工贸等企业在建立统一采购、销售等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早日正式组建晋南钢铁集团公司,完成实质性重组。
(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安全发展
实施节能环保改造。以降低物耗能耗,促进清洁生产为方向,全面开展对标挖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推广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低温轧制技术,在线热处理技术等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原料场粉尘抑制技术,双膜法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能源管理体系。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的燃气、蒸气、余热、余压等二次能源,废水及炉渣、粉尘、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构筑以粉煤灰、高炉水渣及钢渣综合利用为主的固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酸再生为主的液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以焦炉煤气脱硫制酸、烧结烟气脱硫脱硝、余压余热发电为主的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主动与城市功能互补、和谐共融,积极高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工业中水等废弃物,利用余热为城市提供居民住宅冬季供暖。
加快电炉钢产业发展。主动把握短流程电炉炼钢发展趋势,加快建立我省废钢循环利用体系,培育壮大省内废钢加工配送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提高废钢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和废钢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电炉钢在全省钢铁产业中的比重。
(五)严禁新增钢铁产能,规范在建钢铁项目
严禁新增产能。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项目用地、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对违法违规建设的,要严肃问责。对其它确有必要建设的升级改造项目,必须实行减量置换,需置换淘汰的产能按不低于建设项目产能的1.25倍予以核定。产能数量依照工信部《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产业〔2015〕127号)所附换算表核定。已享受国家或省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的产能不得用于置换。
规范在建项目。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对钢铁、电解铝、船舶行业违规项目清理意见的通知》(发改产业〔2015〕1494号)要求,对首钢长钢、通才工贸、忻州华茂、盂县万汇等4个钢铁升级改造项目,在落实产能等量置换的基础上,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省内优势钢铁企业向境外转移产能,发挥产业技术、装备、规模优势,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技术、装备、产品、服务等出口,重点在我国周边及非洲、中亚等地区开展资源及价值链整合,采取多种方式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生产基地,提高企业跨国经营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六)强化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依规退出产能
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依法公开监测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强化环保执法约束作用。全面调查钢铁行业环保情况,严格依法处置环保不达标企业,进一步完善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体系,覆盖所有钢铁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对污染物排放达不到《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要求的钢铁产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加大能源消耗执法检查力度。全面调查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情况,严格依法处置生产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不达标企业。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对达不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最多不超过3个月的延期,逾期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停退出。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全面调查钢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生产状况和生产条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对因工艺装备落后、环保和能耗不达标被依法关停的企业,注销生产许可证;对重组“僵尸企业”、实施减量化重组的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的,优化程序,简化办理。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对钢材产品质量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依法查处并责令停产整改,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停退出。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对未达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安全条件达不到《炼铁安全规程》、《炼钢安全规程》、《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等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立即停产整改,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关停退出。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核查力度,及时公布钢铁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信息,依法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钢铁企业。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的有关规定,立即关停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除外)、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铁合金转炉除外)、30吨及以下炼钢电炉(特钢电炉除外)等落后生产设备。关停生产地条钢的企业,依法拆除设备。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调控措施
以五年规划为统领,以三年推进计划和当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从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入手,实施差别化的调控措施,继续对符合环保要求,能耗标准和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在银行贷款、直供电交易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满足钢铁企业发展合理需求。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坚决制止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
(二)加强运行监控
加强已公告的钢铁企业的动态管理。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协会、研究机构等行业综合服务作用,动态掌握行业发展基本情况,监测分析生产运行态势变化,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困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建议,确保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或扩大对重点优势钢铁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基金入股方式融资,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搭建多渠道、多方式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注重规范管理
贯彻落实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和《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等文件精神,加强对规范企业的年度复核、变更公告等动态管理,引导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按照规范条件要求进行整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其退出或转型发展。
(五)合理配置资源
鼓励我省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外铁矿、石灰石矿、白云石矿等主辅原燃料资源整合,支持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控股(或参股)资源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铁矿、镍矿、铬矿项目,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动铁矿山税费政策调整,减轻企业负担。
(六)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监管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管,强化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和煤气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保证能力低、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钢铁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
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
(有色篇)
有色金属工业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为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主要产品产量逐年增加,行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初步显现。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形成氧化铝产能1600万吨;电解铝产能119.5万吨;铝加工能力75万吨;金属镁产能60万吨、精炼铜产能20万吨。2015年,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氧化铝1272.9万吨、电解铝66万吨;金属镁19.2万吨,精炼铜18.1万吨。2015年,全省有色金属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7亿元。有色金属行业的产能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已成为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依托运城河津、永济铝工业园区,粟海铝业、海丰铝业、山西飞宇等公司先后开发出建筑铝型材、工业铝型材、电子铝箔、汽车轮毂等铝深加工产品。晋西集团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铜合金带及高精铜板带广泛用于高铁和电气化铁路。银光镁业先后开发出镁合金压铸件、挤压型材、棒材、板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子信息、休闲运动器材、航空航天和军工武器装备等领域,成为新材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这些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应用和优质高端产品产量的扩大,推动了山西有色金属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3.装备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创新串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解铝企业160kA以下电解槽已全部淘汰。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采用先进的富氧底吹熔炼工艺,实施年处理50万吨多金属矿综合捕集回收技术改造项目。银光镁业大直径锭坯半连续铸造技术、镁合金液态连续铸轧板材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铝、镁、铜冶炼及其深加工技术装备的配套水平稳步提升。
4.节能环保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取得进展,瑞格镁业已形成年产再生铝、再生镁各10万吨能力。全行业实施煤气、余热余压、废水废渣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项目170多项,年节约能源310余万吨标准煤,重点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单位产品工序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现阶段先进水平。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资源配置不到位。除中铝山西分公司、华兴铝业公司、阳煤兆丰铝业、柳林森泽铝业外,其它氧化铝企业配套铝土矿矿山建设能力不足,以收购铝土矿为主,矿石品位波动大,资源保障能力差。铝土矿开采以中小企业为主,回采率低,资源破坏浪费现象严重。
产业链结构失衡。依托我省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氧化铝发展迅速,目前产能已达1600万吨,而下游电解铝产能却只有119.5万吨产能,氧化铝就地转化率低,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铝、镁、铜及其合金深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规模小、品种少,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占比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资源优势未显现。我省铝企业除山西华泽铝电公司和阳煤兆丰铝业外,其它电解铝企业都未配套自备电厂,由于电力成本在电解铝成本中占比较高和网购电高企,导致电解铝企业亏损严重,经营困难,难以体现我省资源能源优势;由于产能置换指标不到位,规划布局的电解铝建设项目进度缓慢,山西省电解铝产能已成为铝工业产业链配套的制约瓶颈;因电解铝行业市场价格下跌,上游氧化铝企业利润空间也大幅下降,整体优势走弱。
二、面临形势
有色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随着现有产能布局调整和优化工作推进,必将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能源资源富集地区集中,我省是电力、铝土矿、白云石矿资源大省,具有先天优势。铝工业作为有色金属工业规模最大的行业,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电解铝产能向西部单一能源优势地区转移趋势放缓,给我省铝工业带来发展的机遇。我国铝等有色金属品种消费量增速虽已由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但增长的总量依然较大,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也将大大激发山西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有色工业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十三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受到“产能过剩、技术水平、资源环境”三重约束,迫使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山西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优势。山西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铝原料基地。到201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达6965.99万千瓦,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达到14亿吨,占全国的34.9%,居全国第一位;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铜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装备实力、人员技术水平、行业研发能力在国内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山西位于全国中部,交通物流便利,运输距离短成本低,靠近东部发达地区和消费品市场,区位优势明显,推动我省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国内得天独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五中全会精神,发挥资源能源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省内资源为原则,完善产业链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跨行业、跨地区联合重组,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实施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做优做强存量资产,做精做深增量资产,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协同发展。统筹利用我省铝土矿资源,合理布局氧化铝企业,适度控制氧化铝产能总量;鼓励现有氧化铝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电解铝及其深加工;推进已有电解铝产能向优势企业转移;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发展铝、镁、铜合金及深加工材及其制品,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以资源、能源、材料加工为导向,构建煤-电-冶炼-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间协同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打造高端产品。以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发展为方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主线,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针对市场不同需求,进一步开拓有色金属材料应用领域;瞄准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实施技术攻关和突破,形成铝、镁、铜及其合金材料精深加工产品规模生产能力,将产业链由基础材料向高端材料产品延伸。
——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采用先进、经济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改进现有工艺流程,推动装备技术改造,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资源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控制和消减能源消费量、污染物排放量,按照集群化发展模式,提高行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三)主要目标
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开拓产品用市场,企业高效生产运行,装备技术水平先进的有色工业大省。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20年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2.7%。
——产能规模:2020年,氧化铝1770万吨,电解铝536万吨,铝深加工520万吨,精炼铜50万吨,铜合金及铜深加工21万吨,镁及镁合金55万吨,镁合金深加工产品20万吨。
——形成5-8家铝产业链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3-5家镁及镁合金深加工的大型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铜及铜合金深加工生产基地。
——打造5-8个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工业园区。
四、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以园区化布局为载体,以企业项目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制定有效调控政策,重点实施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两化融合五大任务,构建资源、能源合理高效利用、绿色低碳、竞争力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项目建设
——铝产业发挥矿产资源、电力能源优势,依据国家产业引导政策,按照集约化、循环化、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在13个铝土矿资源集中区,以现有运行和规划建设的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材加工企业为依托,重点建设产业链配套、产品竞争力明显、资源充分利用、绿色环保安全的现代铝工业体系。
推进中铝吕梁、运城两个百万吨电解铝基地建设,推动中电投山西铝业、信发集团、锦江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铝循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晋南交通轻量化铝镁材料加工及零部件制造、晋中铝合金绿色建筑材料及工程建造、晋中与晋西机械装备制造材料、晋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晋南铝金属包装制造等“五个铝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重点推动中铝运城铝基地通过产能置换建设42万吨电解铝,5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中铝吕梁铝基地新建170万吨氧化铝、100万吨电解铝(液)及10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中电投山西铝基地新建70万吨电解铝(液)及7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信发集团山西铝基地新建160万吨氧化铝、110万吨电解铝(液)及11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锦江集团孝义园区新建66万吨电解铝(液)及66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
——镁产业引导我省具备产业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跨行业或跨地区进入高端镁合金深加工领域,提升我省镁合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银光镁业、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瑞格镁业等企业,重点布局运城镁产业基地。重点推动银光镁业年产500万只轮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航空航天复杂铸造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产2万吨高铁、汽车挤压型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年产3000吨新型高性能稀土镁合金材料项目。
——铜产业发挥我省铜产业基础优势,合理利用矿山资源,提高多品种产品冶炼能力,依托富氧底吹熔池熔炼核心技术,实现精炼铜生产规模化,延伸产业链条。
依托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晋西春雷公司,重点布局运城和太原铜产业基地。重点推动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年处理铜精矿150万吨多金属回收项目,新增精炼铜生产能力30万吨。建设年产5万吨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
2、打造高端产品,拓展应用市场
——铝产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多品种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的精铝和高纯铝生产工艺技术,降低产品能耗,提高竞争力;发展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等铝材精深加工产品,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形成一定的产品规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用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复层金属板等为代表的铝合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加大汽车车身板、建筑模板、铝合金护围板等铝材的推广应用;在保持冶金级氧化铝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化学品氧化铝、铝基新材料等特色品种。
——镁产业发挥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技术带动作用,与科研院所组建产品技术联盟,突破镁及镁合金板材加工技术,以产品轻量化、价格市场化为特点,培育和发展产品应用市场,带动冶炼原材料企业向不同市场定位的镁产品企业转型,扩大镁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重点开发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机器人、军工等领域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重点突破高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镁合金材料,汽车用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电子信息职能产品用镁合金材料,军工、航空航天用镁合金材料等工艺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提前开展高强耐热镁合金,镁合金电池材料,医用镁合金材料,超轻镁锂合金,智能制造用镁合金,镁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开发工作,引导消费市场。
——铜产业推动通信电缆用无氧铜带、铜合金项目建设,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军工民品铜合金板带生产技术的互融性,发展第二代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铁和电气化铁路及军工航天用铜加工材料等。
重点发展高性能铜合金、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IC封装用高性能铜合金带、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镍硅合金、汽车、高铁、军工航天、新能源LED用等铜及铜合金深加工产品产品。
3、实施技术改造,促进绿色发展
——铝产业针对我省铝土矿品位较低的实际,改造和改进铝土矿采矿、选矿装备和工艺技术,开发或引进高效经济利用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工艺技术;继续开展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技术、煤矸石提取氧化铝技术研究,形成经济合理的工艺技术;对现有电解铝设备,实施工艺优化改造,降低综合电耗;提高铝深加工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加工设备,改造提升产品加工精度,扩大产品种类,推动我省铝工业绿色发展。
重点加大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推广应用,研发铝电解净化技术、脱硫技术、废槽内衬处理及综合利用、电解铝液直接制备合金锭坯等短流程加工制造等技术;采用粉煤灰中铝资源化前沿技术,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高铝粉煤灰—氧化铝—电解铝、白炭黑—铝制品和化工填料,以及高铝粉煤灰—铝硅合金等新型材料产业链;综合利用方面,重点攻关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经济、高效、适用的废旧金属再利用新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镁产业针对我省镁企业分散、产能规模小、技术装备差、消耗高、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环境差等特点,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改造技术装备,降低原材料物耗,减少排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重点推广新型竖窑煅烧技术、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套筒竖窑及蓄热式竖式还原炉技术,促进镁行业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推动镁渣制备高性能特种水泥等原镁冶炼副产品综合利用。
——铜产业利用已经形成的冶炼产业基础,改进传统设备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改进铜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重点优化富氧底吹炉炼铜技术,提高多金属共伴生矿综合回收利用率,提升铜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利用成熟的工艺和技术实施尾矿砂制备陶瓷项目和冶炼弃渣综合利用项目。
4、完善产业链条,提高集聚水平
——铝产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和收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依靠科技挖潜,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加强共伴生矿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高价值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产业链利用最大化。在延伸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走资源-产品-再资源的路子。
——铝产业鼓励现有优势铝企业与煤炭、电力等企业以资本和产业链为纽带实施联合重组,培育煤、电、铝、加工材料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抓住我省自主审批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的政策机遇,为重点煤电铝化材一体化项目配套自备电厂,有条件的企业或地区,经批准可探索建设区域电网。着力构建“煤炭—电力—电解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氧化铝-电解铝-区域电网-铝深加工”等完整产业链。
——镁产业鼓励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在探明白云石资源的基础上,实施进军镁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资源优势、技术领先,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新型镁合金研发和生产企业。鼓励山西银光镁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为技术依托,努力提升新合金的开发水平和合金的深加工能力,形成国内最大的镁合金材、宽幅板材、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争取到2020年使银光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深加工企业。
——铜产业以提高铜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延伸产业链,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铜加工产品,形成铜板带、铜箔加工-覆铜板、铜杆-铜线、特种铜材铜加工等产品链。2020年形成铜材加工能力21万吨。
5、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新型企业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挖掘发展潜力,是建设现代新型企业的必要环节,是有色工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创新“互联网+有色”模式。利用互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打造一种经济新生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有色工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联网平台,进行供求信息的收集,可有效促进信息互换,促进产品的贸易流通,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降低财务、物流、管理等综合成本,为企业生产布局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利用互联网+,着力发展适用于有色金属工业的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促进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
实施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对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促进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冶炼企业实施产能配套建设,通过控股、参股、收购等方式向上游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对矿产资源的掌控能力和配套建设矿山的使用年限;加强废铜、铝、镁回收利用,大力开发废铝、镁再生高纯镁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废铜、铝、镁高效短流程重熔再生产业。
2.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直供电交易和企业自备电厂或区域电网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建立“过剩产能”退出及产能交易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行业安全、环保、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支持大中型有色金属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产品市场和产能发展空间。
3.完善金融财政政策。拓宽有色金属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政策性金融、开放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加大对重点有色工程的金融支持;强化财税支持政策,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改变支持方式,集中投向优势有色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有色工业转型升级,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中小企业在有色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创新发展能力。
4、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等环节紧密合作,把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国内外相关技术力量创新充分结合,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及高端产品开发,对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进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培养高素质管理和创新技术人才,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运行要素保障。针对有色金属行业运行困难,产品市场价格变动频繁,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发现问题,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要素供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的综合服务功能,掌握期货市场动态,监测分析生产运行态势变化,提供行业分析报告;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为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确保有色金属行业健康发展。
6、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监管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管,强化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和煤气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保证能力低、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有色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