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格力电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格力电器将进军汽车空调一事。
董明珠有两句话被关注最多:
一是:“与银隆合作给格力电器带来革命性的一种突破,就是配套汽车空调。如果今年银隆做三万台汽车,意味着我们卖三万部汽车空调,这也为我们打开了汽车领域的空调市场”。
二是:“我们也想通过银隆汽车首先使用格力汽车空调让产品走出去,从而让更多汽车领域的企业今后能与格力有合作。”
其实早些时候,董明珠还曾说,“珠海银隆新能源很可能成为珠海第二个千亿企业”。(第一个是格力)
但要知道,格力从1989年创立到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用了整整23年,这还不算其赶上中国小家电爆发的好时代的客观事实。而相比之下,珠海银隆还是一家成立不到10年的公司,2015年全年销售总金额仅有38.55亿元,2016年前半年的收入有所增长,但全年破百亿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更不要说1000亿的目标。
那么,珠海银隆的实力究竟在哪里?它能否完成董明珠的多元化梦想么?
对于珠海银隆,董明珠曾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评论:“钛酸锂电池以及银隆是被埋在沙子里的金子,咱们是要做把金子从沙子里刨出来的人。”而其被称为“金子”的优势有二:一是电池技术、二是商业模式。
在技术方面,2010年9月,珠海银隆战略收购美国奥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后,获得了其钛酸锂电池生产线和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号称“循环寿命保用30年,6分钟内快速充放电,储能效率更是高达90%以上”。因其稳定性,这类电池的安全性在各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相对要高。
在商业路线方面,珠海银隆推崇一种名为“零元购车、十年租赁、十年质保、整车替换”的模式,根据其官网介绍,这种模式是购买方通过引进融资租赁机构以租赁的形式购车,前期购车不用花钱、用车时仅需支付租金和融资成本,最终打通政府、企业、金融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但时,一些汽车行业人士并不认同“金子论”。
首先,钛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低。国轩高科总裁方建华曾指出,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每12度可跑100公里,但钛酸锂电池只能跑50公里,能量密度是三元锂电池的一半。其次,钛酸锂电池之中的钛成本较高,此类电池的成本比传统电池要高出30%,于是,商业模式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而技术和模式,只是两个最明显的弱点。在珠海银隆主营业务中,电动客车收入的占比达到近90%,而动力电池的收入占比仅为8%。要知道,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主要按照以辆为补贴标准的,客车收入占大头,意味着其收入的相当部分是来自新能源补贴。
但从2017年开始,电动汽车补贴全面下调,新能源客车更是业内人士眼中的“重灾区”——非快充类纯电动客车的国家补贴上限为30万元/辆,快充类纯电动客车的补贴上限为20万元/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的国家补贴上限为15万元/辆。而此前,国家最高补贴为50万元/辆。
其次,另一个主营业务电池也存在槽点——钛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到磷酸铁锂电池的一半,其锂元素的利用率也不到磷酸铁锂电池的一半,这给电池带来两大短板:一是造成锂资源的浪费,二是导致钛酸锂电池物料成本居高不下。
换句话说,就是能量密度低和电池价格高。而因为业绩基础太小,即便有较大的增幅,但与大型同类车企也难以比肩,因此商业模式也始终难以被证明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所以,与其说珠海银隆是一块真正的金子,不如说它是一块幸运的璞玉。所谓璞玉,从表面看就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内是否有玉,玉的成分如何,质地有价值与否,只有打开之后才能确定。
在汽车领域,技术和模式就像隐藏在璞玉下的东西。而剖开“璞玉”的途径,就是增加资本、扩大市场,让技术为人所知,产品为市场所识。但根据公开资料,珠海银隆纯电动客车在2015年的产量仅为7000辆,如此小的产量,必然很难让业内认可其产品。
但这块璞玉却又是幸运的。在玉石领域,还有一种说法叫“赌石”,即指璞玉在开采出来时,赌石之人会邀请老手评鉴,最终,一块有望剖出美玉的石头将被用大价钱买下。这就像珠海银隆当下的状况,资金有了,背书有了,前景如何完全要看一刀下去能否切准要害。
光伏空调或许正是这一刀。
近2年,且不说大企业上汽先后两次,总共拿出230亿元投向新能源,就拿长城这样的新兴企业来说,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核心零部件的投入,也达到168亿元,其中,仅新能源研发一项就达到50亿元。而在珠海银隆所属的细分行业新能源客车领域中,比亚迪在2016年9月公布了“十城300亿”计划,在其遍布全国的生产版图中,总产能将是41000辆大巴车。
而同时,动力电池已经进入行业整合期。即便是国内50家主流动力电池,通过整合考验的或也屈指可数,更不用说目前技术并非主流的钛酸锂电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争一碗水、不走寻常路,而让自己的电池产品与企业诉求高度契合,以获得稳定的长期订单、产生稳定的收益,显然相对靠谱。
当下,董明珠一直推崇的光伏空调需要大量的储能。如果能紧紧抓住格力,把电池技术和格力空调联系,珠海银隆就等于踏出第一步。
而这只是模板,要知道,当下格力正在进行智能装备的全面规划布局,机械手、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换热器专用机床设备都可能与储能技术相关。
这些产品如果可以相对小的成本,带来收益,其或许将发挥模板的作用,让格力和珠海银隆的成功组合被制造业企业所看到,最终进入供应商名录。虽然这种路线可能会被归入“非主流”,但它无疑是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