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能源资讯 » 能源资讯 » 中国能源资讯

咸宁市科学技术创新 “十三五”规划: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领域 加快推进新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产业化工程

日期:2018-05-09    来源:国际能源网

能源资讯中心

2018
05/09
10:20
文章二维码

手机看资讯

关键词: 新能源 核电项目 生物质能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4月26日,咸宁市人民政府印发《咸宁市科学技术创新 “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加快推进新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产业化工程。围绕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和分布式电源等核心技术,促进智能电网推广应用。加强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将我市建成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

核电。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力争咸宁大畈核电站早日开工建设。依托核电项目,重点发展核岛堆内构建、核岛起重设备、循环冷却装置、核级阀门、空冷设备、核电厂变压器等核电辅助设备。鼓励发展核电装备研发与制造、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

生物质能。合理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植物资源,引进和研发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设备、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与设备、生物质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备,开展秸秆能源化高值利用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建设,通过醇、电、气化和炭、气、油、电多联产、多联供等不同工艺路线的示范,形成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科学路径。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点研发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材料制备技术,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模块、系统设计技术,推进车用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

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研发电动轮/轮毂驱动技术,研制先进轮毂电机驱动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研究机电耦合装置集成技术、双(单)电机控制器集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性能提升与安全控制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机实现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发展策略:

构建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以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依托,以核电产业、生物质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空气能、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为主攻方向,积极研发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及储能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装置、生物质能技术及装备,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

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以大畈核电、崇阳金塘风电、罗家山风电、通城黄龙山风电、通山大幕山风电、祥天空气能等清洁能源项目为重点,积极发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适度发展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为我市绿色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以下为《通知》全文: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宁市科学技术创新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咸政发〔2018〕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咸宁市科学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咸宁市人民政府
2018年4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咸宁市科学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咸宁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推进发展质效在全省进位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咸宁实现绿色崛起提供重要支撑,根据《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衔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机遇

(一)科技创新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圆满完成“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2所,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专家院士工作站31处,企业技术中心12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校园孵化器1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5万人。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成功举办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暨咸宁市政产学研合作签约会。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152项,21项成果(或企业)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79项成果(或企业)荣获咸宁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1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1亿元。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4家。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406件,是“十一五”时期的3.1倍,授权专利2415件,是“十一五”时期的4.1倍。

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增强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在推进省级战略咸宁实施中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智能机电、互联网等绿色新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来咸创业的意见》《咸宁市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科技企业创业与孵化工程、专利倍增工程,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15年,市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到2.9%,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面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苎麻清洁化加工关键技术” “竹材疏解及重组制造技术” “名优绿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关键技术” “全自动搓麻花机的研制”等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打造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基于信息化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及应用” “起重专用节能电机及调速系统开发” “三相稀土永磁电动机研制” “移动式秸秆液压打捆机研制”等一批先进制造技术和创新产品开发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通信用电子精密线材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研发” “核电站安全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设备研制” “乙烯基酯树脂体系高强浮力材料” “葛根植物空心胶囊研发”等一批高新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奖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申报认定的积极性。启动了国家级咸宁高新区创建工作,按照“1+5+X”的思路,形成了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五个特色产业园区和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的“一区四园”空间格局。园区内电子信息及互联网、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初具,增长势头强劲,有力地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8.35%,均较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虽然我市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仍显不足。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处于全省末位,新业态、原创性新兴产业生成能力不强,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分工的中低端,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将面临严峻挑战。三是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仍然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机制不健全,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二)机遇与挑战。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基础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加快,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和流动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重大科学突破呼之欲出,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全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由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日趋一体化,颠覆性技术创新、融合创新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与金融、商业模式的紧密融合成为产业生态演变的重要推手。面对新变化新挑战,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均在加强创新部署,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投资等要素驱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实施创新驱动已成为发展大势所趋,必须走出一条依靠创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之路。“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将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关键作用,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竞争新优势、开辟发展新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

咸宁实现绿色崛起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湖北省作为中部重要战略支点,正处于发展黄金机遇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转化期、“五化”协同发展加速推进期,一元多层次战略向纵深推进,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咸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全面升级发展引擎。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市转换发展动力,开拓发展空间。美丽中国和生态强省建设全面推进,有利于我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绿色崛起。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必须正视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一是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科技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二是区域科技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正在由非均衡发展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各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高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市能否有效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三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任重道远。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市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使很多企业处于跟跑追赶地位。能否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浪潮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

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全社会创新创业,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围绕融入“一带一路”、开拓“一江一山”以及“一区两带三大”产业战略,为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推动发展质效在全省进位,在全省率先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率先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转型升级,集群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坚持特色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突出发展互联网、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产业,引导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织和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区域协同,开放发展。优化高新园区整体规划与产业布局,深化武汉城市圈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东湖高新区的联系,充分利用武汉高校、本地院校的科技资源,促进跨区域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对接国内外前沿科技资源。

低碳集约,绿色发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人文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明显聚集、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基本建成与咸宁产业体系相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明显进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目标:“十三五”时期,省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达到5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20家,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登记各类科技成果300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家,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 2020年,全市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13%左右。积极开展国家级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加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科技公关和技术集成,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加速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三产融合,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个,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0人,龙头企业、科技大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围绕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攻克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工业“三废”达标排放。

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到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引进和创建一批科技创业投资、科技投资担保和科技保险机构,形成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四)总体部署。

“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按照“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类平台、四大工程”的思路进行部署。

围绕一个中心: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以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围绕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开放创新、科技服务创新,建成系统完备、特点突出、运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突出两个重点:以“出成果、促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发挥科技政策引导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因素,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设三类平台:加快推进以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为核心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实施四大工程: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以建设国家级咸宁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完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实施“创新创业服务工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实施“科技金融工程”,多措并举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

三、重点领域

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先导,以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架构,打造中部地区极具特色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一)光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思路: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做大做强互联网服务领域,积极对接武汉?中国光谷,吸引光电子信息企业在咸宁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智能终端领域,打造新兴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

发展重点:

互联网服务。推进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完善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线上销售、品质追溯、征信、认证等服务;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互联网旅游服务;引进发展在线营销服务、网络互动营销服务;积极引进电商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中心,发展呼叫中心服务、客服外包服务和数据中心外包等服务。

智能终端。巩固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LED照明产品等领域优势,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等智能终端产品,重点发展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智能设备,培育发展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

发展策略:

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鼓励和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交通” “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以及“互联网+政务”加快发展。鼓励企业使用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模式开拓新业务、新领域。

建设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平台。推进我市特色农产品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展示销售。完善平台认证、检验检测、展示交易等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分拣加工中心、仓储冷链中心、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展中心、电子结算中心等。以平台为载体建设绿色产业认证中心,打造华中地区绿色农产品认证中心。

积极打造“互联网小镇”。加快建设融互联网创投、互联网服务平台、互联网园区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互联网小镇”。完善互联网产业投融资体系,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向互联网企业倾斜。借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互联网园区发展经验,推进光谷南?科技城创建国家级“互联网+”孵化示范园区。

鼓励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营造互联网企业创业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实施《咸宁市创新创业先锋行动计划(2016—2020年)》,落实鼓励大学生来咸创业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业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依托淘宝大学,积极培养互联网行业创业者。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支持高校和企业设立互联网实践基地。鼓励创业者参与光谷青桐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探索建立与武汉?中国光谷联动发展模式。与武汉?中国光谷建立常态化联系,鼓励园区企业在光谷设立研发中心,与在汉高校院所展开产学研合作,搭建咸宁高新区互联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互联网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互联网领域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鼓励互联网企业在园区建立生产基地。

(二)新材料产业。

发展思路:立足我市现有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推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重点聚焦电器绝缘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及功能性建筑材料、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打造湖北省一流的新材料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

发展重点:

电气绝缘材料。重点发展耐高压、高导热云母复合制品,延伸发展高端电缆、远红外电热板等下游产品。拓展发展橡胶绝缘材料、塑料绝缘材料等。探索发展无溶剂和水溶性环保型绝缘材料、低温快固化节能型绝缘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积极发展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低熔点热粘合聚酰胺等新产品。

新型复合材料。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对新型复合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乙烯基酯树脂体系浮力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及制品。

新型及功能建筑材料。开发新型无醛重组竹板材、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等环保建材。大力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节能玻璃、光电玻璃等产品,有序发展钢化玻璃,耐高压、耐高温玻璃等特种玻璃。推进水性高级内外墙漆、新型质感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

发展策略:

建立新材料专业产业园区。依托巨宁森工、精华纺织等龙头企业,建立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高级纺织面料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加强前端研发、材料应用开发等关键产业链环节,培育本地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壮大产业规模,打造联动发展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

加强新材料关键技术合作研发。鼓励企业对接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湖北科技学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生态环境材料、表面功能材料和新型光学材料等产品先进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工艺、生产线方面的升级更新。

推动新材料产业与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立足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发展下游应用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我市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引进下游深加工及制品等领域的项目,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三)先进制造业。

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发应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等中部地区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地,重点发展特种装备、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将我市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培育一批在国内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企业。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

发展重点:

特种装备。重点发展赤壁?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特种运输车辆和大型起重机械,加快发展消防专用装备。加快发展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及工程,发展各类环卫专用车。做大做强水利水电专用节能电机设备,发展高耗能领域成套节能机电设备,积极培育核电配套装备产业。

汽车零部件。建设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总成及其零部件,配套发展汽车轮毂、工程机械“四轮一带”、制动器、汽车新材料和底盘总成。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及关键零部件。

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变频电机、减速机、工业计算机和工业传感系统等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有序发展面向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纺织、印刷等领域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面向高端领域的精密研磨设备和数控机床。

发展策略:

推动先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我市与湖北科技学院共建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围绕信息技术、数控技术、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应用和推广展开联合攻关。支持企业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探索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众包设计、定制化电子商务等新型制造模式。

完善先进制造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构建应急工程装备、汽车转向系统等特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实施定向招商,引进基础件、功能件、加工辅具、特种材料等配套生产企业,提升本地配套企业技术水平。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整车企业等产业链下游企业。

鼓励发展制造服务业。积极引进在线检测、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虚拟仿真等专业制造业服务型企业。拓展委托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再制造、远程监控、运营维护、设备租赁等增值服务,推进主机、配件、服务一体化发展。

(四)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加快推进新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产业化工程。围绕新能源接入、智能配电和分布式电源等核心技术,促进智能电网推广应用。加强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将我市建成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

核电。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力争咸宁大畈核电站早日开工建设。依托核电项目,重点发展核岛堆内构建、核岛起重设备、循环冷却装置、核级阀门、空冷设备、核电厂变压器等核电辅助设备。鼓励发展核电装备研发与制造、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

生物质能。合理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植物资源,引进和研发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设备、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与设备、生物质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备,开展秸秆能源化高值利用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建设,通过醇、电、气化和炭、气、油、电多联产、多联供等不同工艺路线的示范,形成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科学路径。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点研发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材料制备技术,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模块、系统设计技术,推进车用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

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研发电动轮/轮毂驱动技术,研制先进轮毂电机驱动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研究机电耦合装置集成技术、双(单)电机控制器集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性能提升与安全控制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机实现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发展策略:

构建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以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依托,以核电产业、生物质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空气能、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为主攻方向,积极研发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及储能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装置、生物质能技术及装备,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

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以大畈核电、崇阳金塘风电、罗家山风电、通城黄龙山风电、通山大幕山风电、祥天空气能等清洁能源项目为重点,积极发展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适度发展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为我市绿色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五)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思路:针对威胁生态安全且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大气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置、环境与健康、特色资源清洁化及环境保护、高效节能技术等为优先领域,突破一批节能环保关键技术,为建设国际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发展重点:

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积极开展重点行业废水资源化和深度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工业与电子废弃物安全处置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污泥改性、污泥高质化利用技术研发。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开展湖泊、水库、河流和小流域水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富水、陆水、西凉湖、斧头湖、大洲湖湿地资源保护技术研究。围绕我市大气灰霾、重金属、光化学烟雾防治需求,突破重点污染源协同控制及减排关键技术。

节能。重点开展分布式低温余热利用技术,固体物料显热回收技术,低热值工业副产煤气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等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新型高效节能建筑结构材料,建筑智能控制和地源热泵技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特色资源高效开发与清洁生产。围绕苎麻、钒矿等特色资源,重点开展优质高产苎麻新品种选育、苎麻高效种植、收割、剥制技术及装备,苎麻精干麻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苎麻脱胶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积极推进高效清洁提钒技术,高纯、高附加值精细钒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开展提钒尾渣及钼、铜、镁、硅等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资源环境。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支持赤壁市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资源环境开发及保护、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引进、试验、推广,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权”试点工作。

发展策略:

加快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加强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协同创新及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技术、信息、资本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依托合加资源、北京碧水源、华锐节能、灵坦机电等企业,在咸宁高新区规划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特色资源技术创新能力。依托湖北省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钒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对接、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创新人才与科技企业对接。

(六)生命健康产业。

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武汉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本地中草药和温泉资源,重点发展中药和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温泉疗养等领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努力将咸宁市打造成中部地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

中药和保健品。加快构建现代中药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成药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对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扩大中药保护品种的市场份额。深入挖掘金刚藤、竹节人参、沉香、独活等本地中药资源,加强中药提取制备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做大做强妇科类、心脑血管类、口腔类等中成药。攻克油茶、青砖茶、桂花等资源提取和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功能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影像输出设备、空气净化器、便携式家用型医疗设备等,充分发挥现有医用卫生材料产业优势,稳步发展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及包装产业。培育发展原料药,采用制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开发新剂型,提高缓释、控释、靶向制剂等新剂型产品的比重,推动植物蛋白肽、不饱和脂肪酸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生物制造。大力发展医用新材料,推动人工骨材料的应用,提高体内植入物和治疗用医用材料的研究开发能力。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制造。

发展策略:

建设咸宁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公共技术平台、GMP厂房、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撑、仪器共享、检验检测、信息资源交流、商务办公、科技会展等服务。引导本地生命健康企业和引进企业入驻园区,将咸宁生命健康园建设成为要素集中、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接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建立与上海张江药谷、光谷生物城、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南京生物医药谷等国内高水平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对接机制,学习借鉴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接武汉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

推动精准招商与重大项目落地。瞄准北京同仁堂、华润三九医药、康辉医疗、新华医疗器械、广州药业等国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大项目。推动华通基因生物工程、福人医药工业园、厚福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跟踪与全流程可追溯管理。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在原材料生产、运输、加工、产品储藏和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强化产品安全质量控制。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园区内开展产品质量跟踪与全流程可追溯管理试点,并逐步推广,建立咸宁生命健康产业安全、可靠品牌形象。

(七)现代农业。

发展思路:

以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为切入点,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现代化为目标,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农业良种培育及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贮运、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化等关键环节着手,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促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高值化、规模化、生态化建设,加快“四化同步”发展进程,将我市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现代农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

发展重点: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攻克一批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肥、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市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群,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农业区域和特色农业板块,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构筑“专家+产业基地” “专家+协会+农户”等科技产业经营模式,深化我市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水平。

发展策略:

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力争每个县(市、区)建设6—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2—3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群。

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链。以“三大百亿产业”为核心,推动“十万千”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咸安竹循环经济产业园、赤壁砖茶产业园、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园建设。围绕粮、畜、禽、水产、林、果、蔬、茶等重点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质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完善农企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八)高技术服务业。

发展思路:坚持特色发展与需求导向相结合,加快发展培训教育业,推进现代物流业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服务能力,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到2020年,高技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300亿元。

发展重点:

培训教育领域。依托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网络及数据库等领域的IT技能培训,重点发展高端数控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发展在线教育、虚拟大学、虚拟培训班等领域。

科技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发展策略:

推进咸宁职教新城建设。积极探索与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合作办学或进行合作培训的途径,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模式、管理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制度,提升咸宁职教新城的影响力。积极引进武汉知名院校整体、分支机构落户,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培训机构在职教城开办培训学院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一批面向重点产业的专业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服务。

提升专业物流发展层次。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专业物流和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引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加快跟踪定位、物流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建设调度中心、数据中心等高端物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天成物流园、康华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加快科技服务专业化发展。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中心、科研机构等。引进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等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投资咨询、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其他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培育本地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中介服务水平,支持本地中介机构与国内知名机构合作。

四、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将科技管理工作重点从关注微观项目转向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更加重视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环境营造。通过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经济建设一线聚集。建立和完善地方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落实对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绩效考核。将科技进步工作情况纳入市、县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内容。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水平,建立科技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争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和实施机制,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加大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创新。

搭建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探索采取市场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入、成果分享等新模式,搭建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并建立研发众包等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开放化、无边界的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机制。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开放共享运行服务管理模式。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集聚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湖北科技学院等院校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探索与企业、投资机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支持科研人员通过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双向兼职,创办企业、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入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企业与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交流,采取委托研发、共建研发中心、技术入股、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吸引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和东湖高新区在我市建设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与咸宁高新区等园区合作共建专业园区。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代理、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其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开展专利培训、深入企业指导,开展专利“扫零”行动,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

(三)实施“双创”行动计划,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完善创业孵化环境。支持在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等本地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设立校园孵化器、创业苗圃(基地),探索定制式、精细化“创业种苗”培育模式。引进启迪之星等专业孵化器,聚集创业服务机构,建设生态化的创业社区。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动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鼓励大众创业。全方位支持大学生、教师、科研人员、“草根”到我市创办科技型企业。发挥创业扶持资金作用,对接武汉创业资源,每年引进和扶持一批创业项目。加快建设淘宝大学咸宁培训基地,发展基于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平台的创业。建立高端化创业导师团队。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鼓励创客文化、极客精神,树立“咸宁青年创业楷模”,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导向。

做大扶强龙头企业。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助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技术大公司。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制定。支持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跨产业整合资源,海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实施“南鄂英才”计划,吸引集聚各类人才。

集聚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搭建咸宁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咸宁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支持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来我市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其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并给予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与湖北科技学院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重点高校院所建立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定向培养、委托培养。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整合省市教育资源,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技能,具有创新能动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鼓励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技术工人实训基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推广“星期六工程师” “候鸟工程师”等柔性人才引进模式,采取聘用、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技能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

优化人才配套服务。推进建设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完善人才引进、人才招聘、户口托管等功能。培育一批为新兴产业领域创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新型“猎头”公司,吸引一批专业人才中介机构,提供人才培训、测评、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问题。

(五)打造科技金融工程,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集聚科技金融资源。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咸宁籍民营企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创投基金,支持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投向主导产业领域创业企业。加快建设咸宁金融港,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保险中介、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开发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推广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银保、扶持贷、创业贷等产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创新型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贷款、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集合产品。探索建立政策性P2P融资平台、众筹平台等,鼓励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设立促进企业上市融资专项资金,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组织新三板对接会,促进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企业从股改、上市或挂牌到再融资,给予补贴和财政奖励。鼓励企业运用中期票据、公司债、私募股权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六)强化规划实施统筹协调,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

加强市级科技规划与国家、省科技规划衔接。积极衔接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更多地项目进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更好地利用国家、省资源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科技规划与市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切实发挥科技规划对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建立科技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全市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在科技规划实施中重大事件的协调,进一步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工作。

建立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完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的制度化、规范化监督评估机制,健全科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科技规划实施效果。

返回 国际能源网资讯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