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中国将连续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国家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速初定为5%,即2020年达到3100万辆左右。虽然整体规模大,但我国汽车企业多、散、小特点明显。
2017年,纳入
中汽协统计范畴的110家独立法人企业中,产销量超过200万辆的1家,100-200万辆的6家,10-50万辆34家,10万辆以下的69家:
204万辆:上汽大众
195万辆:一汽大众
190万辆:上汽通用
154万辆:上通五菱
126万辆:东风日产
120万辆:吉利汽车
103万辆:长安汽车
从地域分布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的其他29个省区市都或多或少建立了汽车生产企业。中国内陆似乎大部分每个省都有一个自己的汽车主机厂(指国产品牌,合资不算):
湖北:二汽、神龙;江西:江铃、陆风、昌河;长春:一汽;广东:广汽、比亚迪;安徽:奇瑞、南汽、华菱、江淮;浙江:吉利、众泰;上海:上汽;北京:北汽;福建:东南汽车;海南:一汽海马汽车;重庆:长安汽车;四川:川汽、力帆;广西: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东风柳汽;河北:长城、中兴;山东:北汽福田汽车、潍柴汽车。
中国需要这么多汽车厂吗?
如上所列,不知道德国日本有没有这么多汽车品牌,反正美国似乎有过,但后来通用福特各自收购兼并多年之后,北美差不多就剩三家: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克莱斯勒被fiat收购,属于美国的就两家,如今可以加上一个特斯拉。还是算三家。
日本呢,能想起来的:丰田、本田、斯巴鲁、马自达、铃木、三菱,似乎再没了。德国的挺多,但似乎也没有多达十几家的地步。法国,PSA大鱼吃小鱼,没小鱼了。意大利,fiat大鱼吃完小鱼了。印度,tata吃完小鱼了。
所以问题是可以成立的:
中国国产汽车厂数量太多是可以肯定了,为什么这么多?
是否国家在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养着众多没有盈利能力的废物主机厂?这里面是否不充分竞争的原因?如果主机厂不赚钱国家养它们做什么?
中国市场体量是否足够大到这么多主机厂都可以活下去?
纵观德美日汽车行业发展史,他们在发展初期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但最后做到强大的,莫过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几大汽车集团。利润是决定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业暴力时代一去不复返,品质和产量成为获得更多利润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汽车业在五年内会出现重大格局的改变。收购、被收购、破产等名词会大量出现在关于汽车行业的新闻里。
2020年会有部分整车厂开始出局,2022年会是中国汽车行业重要洗礼的一年,到2025年会稳定在6~10家汽车集团,它们各汽车集团的产销都会在200万辆以上,中国汽车行业步入正轨。
中国的汽车产业有多弱?
根据美国媒体发布的《2016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排行榜,中国仅有两个企业上榜,其中,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排名第26位,中信戴卡排名第83位,前者主营汽车内饰部件,后者是个卖铝合金轮毂的。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等核心部件,中国依旧一片空白。
德国罗伯特·博世集团连续五年蝉联百强名单榜首!ABS、TCS、柴油共轨高压喷射系统、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等都是博世首创。毫不夸张得说,其核心产品即使是几年前的过时技术,在中国企业眼里一样是香饽饽。近期有消息称,博世第十代ESP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小伙伴可以期待一下。
加拿大麦格纳国际今年力压大陆和电装位列亚军,这个企业是全球最多样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营包括外饰及内饰系统、电子及转向系统...在开展整车的设计和总装业务后,麦格纳国际完全有能力自己造一辆整车,这对目前任何一个汽车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名是德国大陆集团,它的座右铭是安全、舒适、驾驶体验,很明显是个倒腾“下半身”的企业。德国大陆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马牌轮胎,我想国内没人不认识。当然,跟轮子有关的部件,马牌都有涉猎,包括液压和电子制动系统(ESC, ABS, TCS), 以及电子悬挂系统。
上面我们也提到,本土汽车零件供应商目前在国内市场毫无地位,唯一排名较高的延锋汽车也只是靠后视镜、遮阳板这类走量的小部件撑着营收。核心部件方面,上汽、一汽、东风等国内知名汽车集团也基本依靠上述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分工厂供货。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也只有这些有百年底蕴的巨头才值得信赖,自主研发的产品无论是使用寿命还是可靠性都被吊打。
新能源车企90%会死掉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老总有言,未来几年内,世界上将会只有6家汽车厂家,美国、欧洲、日本各两家(不可能!我大中华呢?)。据数字显示,60年代,全球共有大的独立汽车制造企业52家,现在已减少到18家。
在今后10年的竞争中,有一半将淘汰出局,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多只有10家。我们有理由责问:没有符合国际潮流的产业政策,没有灵活的机制,没有统一的市场,没有自立与自主的精神,中国汽车业拿什么与国外诸强抗衡?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
新能源汽车公司,然而最终能存活的并不多。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出现这样的盛况:据中汽研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超过200家。
有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这现存的200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包括前仆后继的继任者,90%将会被淘汰。汽车是一个最典型的需要具备规模效应的行当,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底特律,在经过百年的厮杀后,仅仅剩下了三家“巨头”。
哪怕在这剩下的“幸存者”当中,FCA依然卖力地挥舞着“稻草”,希望能够委身于人。在被通用汽车严词拒绝后,马尔乔内把橄榄枝递到了大众汽车集团CEO马蒂亚斯?穆勒手上。汽车行业的战略大师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只有继续扩大规模,才能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竞争,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存活下来。
10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那一幕注定会在世界的东方重演,中国90%的电动车制造企业将会死去。
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什么这么落后?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中国发展最失败的产业,其他产业比如家电产业虽然也很烂,但是还出现了几个还算一流的企业家,比如格力董明珠,但是汽车产业即没有出现一个还算成功的企业家,当然就更不会有成功的企业了。
中国的汽车产业有什么问题呢?
1、合资政策
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什么执行合资政策呢?为了引进技术,但看看引进了吗?没有,合资以后的中国汽车公司都不思进取,都靠外资给的那点微博的利润苟延残喘,彻底丧失了研发意志。
外资占领市场跟给你技术本身就是矛盾的,占领了市场在贿赂点,就让他们占领垄断了获得垄断利润,怎么可能给你技术?给你技术不就又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了,再说外资之所以能成功,跟他们的汽车产业和他们所依托的那个产业体系有关,否则就是给你技术了,你没有一个研发体系技术很快就被他们撇在后面,很快又被他们把你给淘汰。
合资国企实际上已经彻底沦落为外资的代工厂。
2、汽车企业准入制度
对比家电产业,家电产业没有准入制度,结果家电产业出了海尔、美的,格力这些还算可以的企业。
家电产业如果都像汽车产业有准入制度限制,可能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私企就都死了,最终剩下像汽车产业一样的国企,没有一个真正一流的企业家,真是世无英雄,才使得竖子成名,来表达国有汽车企业最合适。
准入只能设计汽车的技术标准,不能限制企业。哪怕这个企业现在真的是组装,只要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有能力,理想,思想他可能有一天最终发展起来,一限制这种出现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应该制定很到的汽车技术标准,真不行的自然就被淘汰了。吉利,长城这种企业之所以还能有点出息,纯粹是从夹缝里发展起来的。
3、产业开放太早,过度开放
汽车产业应该在国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通过努力可以应对外资竞争的时候再放开,这样就可以促进内资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是还没有起来就过度放开,就会抑制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
说白了,经济产业不是越开放越好,开放只是手段,最终还是为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开放关键是选择开放的时机。到现在庙堂上的那些废物还是因为经济越开放越发达呢,都是被共济会忽悠傻了的废物,当然其实本身也是废物,真正的精英是不会被忽悠傻的。
兼并重组的浪潮,山雨欲来
从三大国有汽车集团高层再启轮换,到吉利“入股”北汽、宝能“并购”奇瑞、五菱收野马于麾下,再到特斯拉进入中国设立独资公司,虽然有些被辟谣为“胡说八道”,但无风不起浪。
1、国家顶层设计已经做出决定,中国制造业全面放开不断深化。再保护依赖合资公司的本土企业,会丧失汽车产业做强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知道,早在今年4月10日博鳌论坛,在谈及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时,中国最高领导人已经表示:“在制造业方面,目前已基本开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坐拥合资企业、“躺着挣钱”的国有汽车集团,利用自身资源,明里暗里反对放开股比限制。其代言人甚至宣称,谁要放开股比,谁就是汉奸。
不过,当以李书福、魏建军为代表的实干派,将吉利和长城带到中国汽车从未企及的高度,铁铮铮的事实,引起了顶层设计的共鸣,汽车业有必要放开。
接下来的4月17日,发改委很快就制定出了具体时间表,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
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这意味着,国家明确将不再保护那些自主事业不思进取、发展不利的国有汽车公司。毕竟,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都完成了出海首次试验,难道汽车工业就不能做大做强?!
2、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优秀私营汽车公司崛起,让其在特定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张,实现规模与协同效应,这是最终可能让中国汽车业变强的最根本因素。
现在民企参与国企的混改,或者说收购则不一样。这种并购重组是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竞争力,然后实现优胜劣汰。
诸如北汽、一汽、奇瑞和东风这样的汽车集团的自主板块,与民营自主品牌差距呈几何倍数放大。
过去两年来,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悄悄寻觅重组和兼并目标了,而且它们在加速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扩张。对它们而言,需要在“狼来了”之前,把自己变成老虎或狮子。也就是说,未来它们避免不了与外资汽车巨头正面硬碰硬的较量。
3、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当亏损数十亿,需要向奔驰变卖厂房来维持的北京汽车(2017年北京汽车及相关公司流动负债超过其流动资产达82.67亿元),遇到年净利润超百亿的吉利;当连萨博图纸光盘都吸收不了的企业,遇到收购沃尔沃,并产生协同效应,学习消化创新技术的公司。吉利为何不能收购北汽?!
与其自甘堕落,倒不如“废物利用”,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强发挥余热。
而引人注意的是,吉利与北汽若发生关系,从微观层面来讲,也会给戴姆勒-奔驰泼一盆清醒的冷水——一方面是自己最大的股东,另一个则是与其交叉持股,在其全球最大市场的合资伙伴。不管是戴姆勒,还是德国政府,其行为都要有所顾忌。
相比之下,曾经的自主“老大哥”奇瑞,迟迟未能整体上市,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内耗和各种问题。宝能虽然属于野蛮资本进入汽车业。但是如果通过资本介入,引入全新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迅速做出规模效应,奇瑞未尝不会作为资本与实体制造业融合的新样本。
日本车企给我们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汽车零部件相当发达,虽然现在汽车生产是全球化,但是日本汽车所有零部件可以完全自主,不像国内,很多配件需要进口,尤其是高端配件(如发动机),进口价格昂贵。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有三大变速箱供应商:采埃孚、爱信精机和Jetco。除了采埃孚属于德国,后两者都是日本车企,其中,爱信以专注自动变速箱著称,而Jetco则是世界上最大的CVT变速箱制造企业。
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动变速箱技术。还有现在最炙手可热的涡轮增压,虽然表面上看欧洲车多,实际上,最重要的部件涡轮增压器,大部分源自日本的石川岛,其中就包括大众的。
因此,2011年日本海啸之后,欧洲车企也受此影响而减产。专家说,汽车内外饰的树脂材料日本领先,如,在同样强度下,日系车的保险杠面罩就可以做得很薄。这也离不开全球顶尖供应商三井化学、三菱化学等日企,虽然,很多外行认为是偷工减料。
大家都知道,日系汽车比较轻,说是铁皮薄,其实并不仅如此。如,碳纤维材料,就连宝马汽车也从日本进口。专家说,反观中国,乐视也做汽车,车企数百个,能达到世界水平的寥寥无几,看来,中国汽车赶超日本,绝不是三年五载可实现的。
怎样振兴中国汽车产业?
1、寻找一个合适的汽车产业模式
日本汽车产业的特点是垂直分工,就是汽车公司下面自己建立一些核心零部件公司,然后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建立一些关系企业,和技术研发产业协同企业,这些协同企业跟核心企业之间虽没有持股关系,但是有研发等关系,相互交换数据经验,相互提要求,也就相互促进。
欧美是是水平分工,特别是德国,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相互有各种关系,但相互持股的很少。没有这么一个相互交互的产业关系汽车这种产业链长的产业很难发展的好,中国的企业应该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自己研发,其他的也要建立一个关系企业产业链。
中国的企业有个问题,以为市场经济谁的便宜谁的好就用谁的,所以这种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不能相互技术交流研发这种合作关系对形成好的技术方案最重要,中国的企业都不建立这种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结果最后只能搞成质次低价,甚至价高质次,产业链也需要培养,对谁都有好处。
2、中国汽车企业不重设计
西方企业把设计看成是汽车制造最重要的一环最起码是之一,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在设计上,直至反复修改,技术是基础,除去技术外就是汽车工业设计了。
这东西就像电子产品,设计的好不好看,直接决定能不能卖的出去,当然舒适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企业里设计肯定没有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一环上,这实际反应了一个观念问题,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只侧重于造物,不重视美观,必须改变。
3、要有自信
中国的卡车和客车在跟西方企业合资以后,他们以自己为主发展了起来,设计上也跟西方企业一样,风格也一样,反观中国的轿车反而纠结于非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还是跟自信有关。
中国长期的侧重于造物,不重舒适等资产阶级作风,所以对造卡车自信,反而不会纠结那个,其实汽车都那个样,差不多,所以卡车都造的很漂亮跟外资的差不多。轿车反而纠结这个,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什么啊,卡车不是造的很好吗,跟造卡车一样造轿车就行了。就是根据自己的理念来把轿车设计漂亮点就行。
【结语】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周易?系辞下》中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经过30多年的野蛮生长,中国汽车产业也将面临重大变革的历史时刻。而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军阀混战状态的终结。
更何况,这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资本时代,将“胡说八道”变成“铁的事实”也不是痴人说梦。当然,我们所期望的是,作为大国重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