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保尔森基金会组织召开可持续发展年会,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在未来五年里,中国每年需要投入至少2万~4万亿元人民币资金来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因此,必须构建
绿色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资金。
绿色金融这只无形之手,正巧妙腾挪,在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正酣。从几组数据可探一二:2017年,我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约2500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前列;在境内,有76家机构发行了113只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各类绿色债券,总规模达2083亿元。
绿色金融迅速起步与政策导向息息相关。以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我国用两年时间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政策框架。这些政策文件伴随着2017年6月设立的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5个省区、8个城市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逐渐落地。
不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绿色金融也自有掣肘。周小川总结,目前中国绿色金融面临着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待加强、绿色标准体系还不统一、环境信息披露以及第三方评估制度尚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资本市场已有破冰之举。4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推进绿色金融愿景与行动计划(2018-2020年)》,紧紧围绕上述掣肘,提出了五大行动方案,为绿色金融的发展确立了纲领性的工作路径。
上交所提出的五大行动方案,涵盖推动股票市场支持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债券、大力推进绿色投资、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以及加强绿色金融研究和宣传五方面。“这五个方面,最具亮点的是股票市场支持绿色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投资。”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行动计划,上交所将明确绿色企业标准,加强与绿色企业对接,并鼓励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引人注目的是,上交所首次提出将绿色企业纳入“新蓝筹”的概念,并将探索为相关企业提供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李志青对此表示,此举相当于一个信号机制,将绿色企业标识为“新蓝筹”,相对于择优推荐,把这些企业推荐给投资机构和股民,以此推动绿色企业在金融市场具有更多主动权,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短板: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则涉及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5年里,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做得并不太理想,但总体而言还是逐年改善的。”李志青透露,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套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但强制性不足,规范性也有待加强。
不过,2018年,在这方面或会迎来转折点。2017年12月,证监会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新规,要求上市企业自2018年起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按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强制披露,其他企业不披露需解释;到2020年12月将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有了强制性要求,相信未来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会有所改善,披露的质量也会提高。”李志青表示。不过,依靠强制性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重要的是找出背后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推动上市企业更自觉地披露环境信息,让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因此,他建议,金融机构应进行对环境信息披露背后规律的研究。
当然,环境信息披露只是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环。李志青认为,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仍是短板,缺少相关标准规范。下一步,应加快构建标准体系,包括环境信息披露标准、金融产品设计标准和认证标准等。此外,还应加强信息体系、能力建设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绿债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最多
绿色债券是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明星”,2015年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尚属空白,2016年和2017年的发行量便坐上了全球第一把交椅。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2512.14亿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中国发行绿色债券占全球绿色债券总规模的32.16%。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可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
在六大绿色类别中,绿色债券的资金投向清洁能源领域最多,2017年投资额共计275.35亿元。与2016年相比,投向清洁能源领域的绿色债券发行金额占比由7.8%上升到14.2%,涨幅接近一半。主要涉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
绿债更青睐清洁能源映照着能源金融市场的繁荣。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迸发出庞大的能源投融资需求。一方面,能源企业对能源金融产品和能源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在寻找优质的清洁能源项目。能源投融资供需对接需求强烈,将推动能源金融总量,尤其是清洁能源金融呈现爆发增长。
在此背景下,诞生更丰富的能源金融产品指日可待。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预测,“十三五”期间金融机构将不断拓宽能源金融服务类型,延长能源金融服务产业链,为能源企业提供诸如能源信贷、能源债券、能源基金、能源期货、能源保险、能源租赁,以及能源信托等能源金融服务,部分金融机构建立了专业的能源金融事业部,在未来甚至可能有专业的能源银行出现。
在这过程中,降低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上交所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其明确表示,将鼓励相关政府部门为绿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提供贴息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