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多个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系列的利好消息令“一带一路”赢得世界瞩目。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官员、媒体、智库对“一带一路”仍不了解,不可避免的发出了疑问甚至质疑之声。中国秉持公开、公正、透明的态度,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逐步化解疑虑,以实际行动打开怀抱,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下是中国一带一路网梳理的2017年关于“一带一路”的十大负面舆论。让我们一起还原事件始末,追根溯源。
1 雅万高铁一波三折 日媒:无法按期完工
中方声音:“中方对雅万铁路早日建成通车充满信心。对这个合作项目具体怎么评价,最好还是听中国和印尼两个合作当事方自己怎么说。”
新闻回顾
2016年1月22日宣布开工至今,雅万高铁建设一波三折。
2017年3月,日本共同社的一篇报道称,雅万高铁虽已动工,但工程进度缓慢,能否按计划在2019年底前竣工遭到质疑。报道甚至造谣说“印尼对中方不信任感增强”。
3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应说,雅万高铁全线开工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推进。雅万高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从合同谈判、合规调查、线路设计、土地征用、现场勘探、施工准备到全线施工、建成运营都需要时间,期间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自去年先导段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中印尼双方紧密协作,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中方对雅万铁路早日建成通车充满信心。对这个合作项目具体怎么评价,最好还是听中国和印尼两个合作当事方自己怎么说。
雅万高铁建设进程缓慢根本原因何在?最终还是印尼方面道出缘由。2018年初,《雅加达邮报》报道,奉总统之命负责对雅万高铁项目进行评估的印尼海洋事务统筹部长卢胡特说,“中国作为主要投资方一直在履行两国达成的协议”,工程进展缓慢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掌控”
中方声音:“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也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不存在‘一言堂’的情况。”
新闻回顾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前数日,西方曾有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共赢”,而是中国在“掌控”。数月后,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声称,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准则。
中国通过数据、实例、分析进行过多次回应。如果“一带一路”改变了什么,就是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2017年12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也再次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发展。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从来没有、也不会寻求建立一国主导的规则。“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搞什么“小圈子”,也不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开放、包容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各国“共建”的热情与日俱增,成绩有目共睹。如果“一带一路”真是中方掌控,如果大家真的无法“共享”收益,他们又怎么会踊跃参与?
3 美智库:“一带一路”投资在东南亚五成以上亏损
中方声音:“任何一项投资都会有风险,也不可能每一项投资都会百分之百成功。”
新闻回顾
美国某智库5月初发布的研究称,“一带一路”投资在中亚可能会有三成以上亏损,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可能有五成以上的亏损。在5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外媒记者也就此进行了提问。
实际上,这反映了部分人士对中国海外投资风险掌控的疑问。“一带一路”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市场行为,没有哪一项投资能够百分之百保证盈利。但是,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强化自身,一年比一年有所进步。
为了防止和减少风险,中央企业和国资委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对风险的评估、预警、发生风险后的处置,使“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总体风险是完全可控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更是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基本责任。
4 “一带一路”项目不透明,只为中企服务
中方声音:“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业务,严格按照东道国的业主要求,并遵循国际惯例,积极参与项目的招投标,与国际同行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竞争与合作。”
新闻回顾
路透社记者曾公开提问,许多外企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像中企一样,参与到相关项目的竞标过程当中。
事实上,只要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做仔细的了解,答案自会跃然纸面。
中国企业和第三国企业开展合作的案例数不胜数:阿联酋迪拜的Hassyan燃煤清洁电站项目是由丝路基金联合中东地区银行和国际银行组成的银团出资,由中国企业和美国通用电气共同总承包的;中国企业在越南、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光是吸纳中国企业入驻园区,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入驻,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等;在越南,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电力国际公司与越南煤电力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了越南永兴火电站一期项目。
5月10日,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张幸福特别回应了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他指出,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业务,严格按照东道国的业主要求,并遵循国际惯例,积极参与项目的招投标,与国际同行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竞争与合作。2016年中国境外企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的税费达到400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超过150万人,为东道国乃至他国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 有国家被迫参加“一带一路”,换低息贷款
中方声音:“建议有关人士睁眼看世界,不要让狭隘的政治私利或意识形态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新闻回顾
5月22日,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主委”张小月称,有些国家被中国大陆胁迫签署以一个中国原则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协议,目的是向大陆申请低息贷款。
对于台湾方面毫无根据的质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毫不客气的用“口不择言”和“荒谬无知”进行了反击。各国完全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重申,“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及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
正因如此,倡议提出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6 蒙内铁路耗资巨大,肯尼亚无力偿还
中方声音:“谁帮助非洲解决了三大瓶颈,谁就是非洲的真正朋友和可靠的发展伙伴。”
新闻回顾
2017年5月28日,《Standard Digital》网站有评论称,蒙内铁路耗资巨大,且项目资金多来自中国贷款,肯尼亚可能无力偿还。
6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中国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人才短缺是制约非洲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谁帮助非洲解决了三大瓶颈,谁就是非洲的真正朋友和可靠的发展伙伴。
中方建设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以肯尼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为依据,坚持以铁路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导向,在深入做好项目可行性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蒙内铁路的建设方案和融资规模,严防给肯尼亚造成新的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目前,中肯已就蒙内铁路未来发展总体规划达成一致,确保蒙内铁路、肯尼亚和中肯合作可持续发展,形成立足当地、带动地区、引领非洲工业化进程的良好态势,造福中非人民。
7 印方担心尼泊尔从“一带一路”获巨额投资
中方声音:“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不应是零和博弈、或者说谁抗衡谁的关系。”
新闻回顾
2017年5月12日,中尼两国政府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8月23日,尼泊尔总理德乌帕首次访问印度。《印度斯坦时报》就担忧,尼泊尔已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巨额投资,印度要想外交获胜,也必须得拿的出“大单”抗衡中国。
中国一向推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亲诚惠容,亲诚真实的务实外交路线,中国将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当日也指出,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不应是零和博弈、或者说谁抗衡谁的关系。尼泊尔、印度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我们乐见尼印关系健康发展,同时当然也希望印方平和地看待中尼关系的发展。
8 部分“一带一路”项目进展缓慢
中方声音:“‘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推进的长期事业,但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具体项目的实际推进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并体现
经济合作的客观规律。”
新闻回顾
2017年11月,法新社刊发报道说,记者在老挝、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对当地的“一带一路”项目进行了观察,发现一些项目进展较慢。
事实真的如此吗?中老铁路,巴基斯坦公路建设,中俄、中哈、中缅等油气管道等在法新社记者所说国家的项目,都在有序开展,中巴经济走廊上的重大项目更是陆续竣工投产,“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开始为有关国家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正因“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才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
11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又强调说,“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合作倡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作出重要部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已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中方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但是,“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推进的长期事业,但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具体项目的实际推进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并体现经济合作的客观规律。
9 印度吐槽:中方忽视印度领土主权
中方声音:“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部分,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与领土主权争议无关。”
新闻回顾
一直以来,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怀有不满情绪。2017年6月6日,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声称“中巴经济走廊”穿越了印度声称拥有主权的克什米尔部分地区,“没有国家能接受一个无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利益的项目”。12月22日,印度外交部的记者会上,发言人库玛尔也因此重申了对“一带一路”的拒绝态度。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反对,首先是不了解,其次是由于先天的成见出于本能的抵触和反对。“一带一路”有触碰他国主权的意愿吗?中国是热衷于破坏和平环境的国家吗?答案很显然都是否定的。
5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重申,“一带一路”建设是着眼于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一项合作倡议,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部分,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与领土主权争议无关,不影响中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应该由印巴双方通过对话谈判妥善解决。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印度各方对“一带一路”不断加深了解,印度国内舆论开始转向。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日前表示,印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共识的一点是,不管印度是否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并不排斥加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任何具体工程和项目。
10 中国企业分走瓜达尔港太多利润,协议不公
中方声音:“收入分配协议原本由巴基斯坦与新加坡签订,中国未做任何修改,目前的分配已充分考虑巴铁利益。”
新闻回顾
2017年12月24日的国会咨询中,巴基斯坦交通部长称:瓜达尔港口运营收入利润的91%将归中国,瓜达尔港管理局获得另外的9%。这一说法被多家巴媒报道,并引起巴国内一些人不满。
27日,负责运营瓜达尔港的中方工作人员回应,瓜达尔港口经营协议是2007年巴基斯坦政府与新加坡公司签署的。但在新加坡公司经营的8年时间内,港口未形成商业运营,瓜达尔港前景渺茫。为解决该问题,巴基斯坦政府与中国公司、新加坡公司经过商业谈判,将瓜达尔港口的运营权移交给中国公司,没有对原经营权协议做任何变动。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BOT模式经营的项目在投资运营阶段,收入是不交予业主的。目前港口收入的9%、自由区收入的15%交予巴方,事实上已充分考虑了巴方的利益。
在中国公司接手瓜达尔港及自由区的建设后,已投入了2.7亿美元,但由于巴方承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未到位,港口运营仍有较大亏损,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巴基斯坦议员阿巴西也出面辟谣,瓜达尔港会使巴基斯坦大大获益,能源项目能有效缓解巴基斯坦的能源危机,在建设中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