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围绕“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主题内容进行了深刻剖析。任东明表示,虽然近年来生物质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风电、太阳能相比增长缓慢,不温不火,其原因是由于产业发展存在的行业动力不足造成的,补贴政策的不到位极大影响了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财务状况;面对当下国家能源问题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展生物质能迫在眉睫。
补贴不到位成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最大问题
纵观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规模,任东明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底,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781.0万千瓦,同比增长18.2%;截至2019年6月底,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995.4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915.5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 1005.9万千瓦,沼气发电74.0万千瓦。
在任东明看来,虽然近年来生物质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风电、太阳能相比增长缓慢,不温不火,其原因是由于产业发展存在的行业动力不足造成的。
“其中,补贴政策的不到位极大影响了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财务状况”,任东明在发言中表示。
对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因电价补贴资金落实不及时,往往导致企业财务成本增加,运营负担重;“十三五”以来,随着技术进步,生物质原料出现 多元化应用的竞争格局,导致生物质发电企业原料收储运困难,原料价格攀升,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亏损现象。 此外,垃圾发电项目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划布局不合理以及行业监管体系有待建立健全等诸多问题。
而生物天然气项目与生物液体燃料所遇到的阻力也颇多。比如,生物天然气项目面临投资主体少,产业基础薄弱问题,虽然可以选择的商业模式很多,但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企业盈利较为困难;同样,生物液体燃料在发展过程中,生物柴油行业管理以及销售渠道不通畅等都是其面临的问题。
任东明坦言,实际上,不忘初心是发展生物质能的初始动力。生物质能可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无论是最初支持农村发展沼气,还是面对当前的“三农”问题,生物质原料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民的收入问题,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对于解决农村富裕劳动来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同时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特别是解决夏收与秋收季节秸秆就地焚烧问题,改善农村地区大气质量,并能够配合北方清洁供暖和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尤其面对当下国家能源问题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展生物质能迫在眉睫,”任东明强调,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50%,如果有足够的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天然气,可以大大解决石油天然气和进口压力。
克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阻力的几大建议
究竟如何克服上述阻力来获得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新动力,任东明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建议。他提到,首先就是抓住新的形势获得新动力,新形势包括十九大等乡村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等,建设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对生物质能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机遇。
“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政策扶持,”任东明反复强调,近年来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物质能热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生物质能热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但未来还是应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比如是否可以开征绿色税种和减排量的交易、投资担保等。
国际能源网记者关注到,任何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生物质产业也不例外,任东明建议,行业普遍认为的生物质能发展技术存在的不稳定、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包括纤维素乙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的问题,今后都需要解决掉,未来亟待开发高效混合原料发酵装置、大型低排放生物质锅炉等现代化专用设备,提高生物天然气和成型燃料工程化水平。
对于备受行业关注的生物质未来的发展模式,任东明给出了自身建议,随着我国电力供应短缺的形势已得到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要主动适应当前电力供需形势出现的新变化,生物质产业可以朝着多元化模式发展,不止关注电力,也可以向非电领域拓展,同时建立将生物质能逐渐向热电联产方面调整。
“当然,我们也需要由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开展并加强与相关国际机构的深入合作交流,不断引入新理念、学习新技术,从而助力我国乃至全球生物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任东明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