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接连被巴西和和智利拒绝的《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届缔约方会议几经周折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正式开幕。在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用掷地有声的话语警示世人:“不采取行动将是投降之路。我们真的要被当成把头埋进沙子里、在地球燃烧时无动于衷的一代人吗?”
的确如此,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前发布的2019年度《排放差距报告》,在过去的十年间,全球碳排放量及温度始终处于上涨趋势,海冰范围更是不断刷新最低记录。
同时,古特雷斯强调:“从未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紧迫地需要我们重视这一科学报告。如果还不听从警告,不采取严厉措施扭转排放趋势,我们就只能继续目睹致命性、灾难性的热浪、风暴和污染发生。”
“生死攸关”的1.5℃
《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即使当前《巴黎协定》中所有无条件承诺都得以兑现,全球气温仍有可能上升3.2°C,从而带来更广泛、更具破坏性的气候影响。全球整体减排力度必须在现有水平上提升至少5倍,才能在未来10年中达成1.5°C温控目标所要求的
碳减排量。
国际能源网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水平升高了1摄氏度多,要想完成1.5℃的控温目标,人类仅剩不到0.5℃的升温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至2030年间不能以每年7.6%的水平下降,世界将失去实现《巴黎协定》规定1.5℃温控目标的机会。而一旦突破该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
别看是平时天气预报中人体感觉几乎没有差别的1.5℃,放在全球范围内对于世界人民来说,这个临界点就是“要命”的,一旦突破温度红线,世界灾害横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难以得到保障。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黄磊表示,能否守住“1.5℃”这根控温线,对今后数十年的地球生态系统和许多人而言可谓“生死攸关”。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在全球气温升高1.5℃的情况下,世界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将比目前的高温增加3度,北极在本世纪就可能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形,现存70%到80%的珊瑚也将消失。
一组更加直观的数据显示,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达到2℃,全球的海平面将比气温上升1.5℃平均高出0.1米,而这小小的0.1米意味着如果以现有人口基数计算,全世界将有超过1000万人会面临更为频繁的极端天气,其中可能有大部分人因灾害天气而无家可归。
此外,据美国科学院研究显示,全球气温每上升1℃,都会导致压力、绝望等负面情绪更容易产生,从而使得相关精神疾病更为普遍的出现。
中国尽显大国风范
与高调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相比,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显然更有大国风范。
12月2日,参加本次气变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在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代表团将在本次大会上积极推动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尤其是第六条等遗留问题的谈判。同时,中国政府已经在此前郑重宣布,为缓解气候变化,在2050年要实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目前的100亿吨降低到35亿吨以下。
中国的庄严承诺,也让我国的能源结构形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境地,因为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超过60%,如果想要完成此前在《巴黎协定》承诺的目标,必须要加快水能、风能和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提到,我国能源系统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必须将能源输出形式由燃料转为电力,因此要求电力在终端用能的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60%以上。
“未来电力消费的主要矛盾是电源侧的不确定性和用电侧的峰谷变化之间的矛盾。所以,发展蓄能末端和柔性末端是实现低碳能源的关键。”江亿表示,“而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分布式蓄电等则是协助解决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可再生能源将迎爆发期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需要把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主体能源的位置,预计到203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能代替3亿吨的标准煤,这将为能源领域碳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在能源消费占比不足20%,“十四五期间”想要实现我国承诺的碳减排再下降40%左右的目标,我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需要达到50GW,甚至是70GW的规模,并且保证这部分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可以替代一大部分火电,才能最终完成任务。
江亿院士预测,未来,我国可以实现的低碳能源结构是这样的:电力供应大约要每年10万亿度,其中水电需要1.5万亿度/年,而目前水电只有1.2万亿度;核电每年要1.5万亿度,目前核电只有0.3万亿度;风电每年要1.5万亿度,风电目前也只有0.3万亿度;光伏需要1万亿度/年,目前光伏发电每年只有0.1万亿度。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这种潜在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对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转型来说是刚性需求。煤电、燃气电厂更多的责任在于参与电网灵活调动。
12月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是2020年《巴黎协定》进入正式落实阶段前的最后一次相关会议,而在第24届大会中,未达成一致的碳排放第六条将成为本次会议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很多与会代表认为,比起开会,更重要的是需要世界各个国家马上为减少碳排放作出行动。在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下,减少碳排放必须依靠全世界人民共同出力才有可能实现。指望着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竭尽全力减少碳排放,对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国际能源网也在此呼吁,希望世界各国人们团结一致为减少全球变暖作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