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自然资源部召开《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释放全面开放油气探勘开采市场的信号。
会上称,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净资产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公司,均有资格按照规定取得油气矿业权;企业从事油气勘查开采应符合安全、环保等资质要求和规定,并具有相应的油气勘查开采技术能力。
新年伊始,自然资源部便迫不及待地释放这一重磅改革信号,或许意味着时机已然到来。从信号的释放,到遍地开花的愿景,究竟还有多远的距离?
环环相扣的改革步伐
油气改革一直以来的总体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
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和逐步进行的资产划分,意味着中间环节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相距其正式挂牌刚好一月之际,自然资源部便在油气上游领域马不停蹄地推动改革的车轮。
《意见》主要包括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油气勘查开采管理改革、储量管理改革3个大的方面内容,11条具体改革内容。
在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指出文件的出台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立足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实际,将实践中成熟、可行的经验提炼总结,上升到制度层面,为正常有序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提供政策保证;三是推进有关制度改革,先行先试,为矿产资源法修改积累重要实践经验。
自然资源部矿业权管理司司长姚华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次全面放开了油气勘查和开采的市场准入,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改变了过去主要由几家国有公司专营的这种局面,鼓励外资、民企、社会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全面进入油气勘查开采领域,激发市场活力,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加大油气勘查开采力度,稳步提高国家的油气产量。
“市场化程度低、油气供需矛盾、缺乏增长动力是推动这次改革的三大原因。” 姚华军解释道,油气作为战略资源由国家掌控,资金、技术门槛高,市场参与主体单一,竞争程度不足;能源与经济发展的供需矛盾日益明显,对外依存度年年递增;油气领域缺乏增长动力,现有企业在区块内投入不足。
实际上,上游领域放开的信号早有释放。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取消了外商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更早之前,在部分区块的招标过程中,同样引入如申能集团在内的民营主体。
“倘若没有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以及未来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的预期,那么此次公布的上游勘探开发的开放政策不会引起如此大的重视。”天然气从业人士刘广彬向记者指出。
“开放”背后的门槛
“文件中提出的‘3亿元净资产’实际上只是必要因素之一,对于企业的资质审核制度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官方解读。”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潘继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对于能源行业的企业来讲,三亿的净资产作为一个硬性门槛确实不高,背后必然还会有一系列尚未明确的隐性门槛。“包括是否有相关的人员储备、技术、数据等,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控制,都可能会纳入到接下来的解读内容中。”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讲道。
油气上游领域的此次开放,究竟能对外资、民企构成多大的吸引力?上游环节对于油气从事企业来讲,无疑是垂涎已久的一个板块,但此前对于两者而言较为突出的忧虑在于,即便拿到资质,拿到较好的勘探开采区块,乃至获得可观的资源开采量,对外输送环节依然是难以逾越的掣肘。
在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这一局面或将被打破。“从天然气产业链来考虑,此前大部分业务集中在中下游或下游的企业或许会更迫切地参与油气勘探,从获取海外资源到参与国内开采成本较低的油气资源。此外,能源行业内其他领域的企业,诸如金属、矿产、煤炭等,也将会尝试涉足油气领域。”刘广彬向记者指出。
凌月明在发布会上指出,在油气勘探开采管理改革方面,实际上有两条:一方面是放开油气勘探开采,另一方面则是实行油气探采合一制度。对于后者,他补充道,“这是内部的重大改革。根据油气不同于非油气矿产的勘查开采技术特点,针对多年存在的问题,油气探矿权人发现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的,在报告有登记权限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后即可进行开采。进行开采的油气矿产资源探矿权人应当在5年内签订采矿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采矿权登记。”
在时机逐渐成熟的时间点上,上游领域的大门已经逐渐敞开,但遍地开花的局面仍需较长时间的培养。毫无疑问的是,
三桶油在上游领域长达数十年的经营远非第三方的闯入就能立刻导致格局的变化,在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勘探开发等环节的成果也绝非一蹴而就。
上游领域这块蛋糕,首先要做的或许就是将其做大,而非分食或抢占三桶油手中的区块。三桶油已然深耕数十载,究竟还有哪些潜力大、经济性可观的区块能够拿出以飨参与者尚未可知。
在国家管网公司已然令三桶油伤筋动骨的情况下,上游领域的放开必然对其构成更大的压力。未来的上游领域无论是黑马频出,还是外资巨头独立性或合作性质的力量加强,都将形成从政策到产业的倒逼之势,尽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