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因充电桩利用率低、商业生态尚未形成,我国充电桩市场尽管被认为是万亿元级规模的蓝海,但企业却普遍盈利困难,甚至为生存恶性竞争。
今年,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被纳入“新基建”范畴,国家发改委宣布计划全年投入约100亿元,新增公共充电桩约20万个、私人桩超40万个、公共充电站4.8万座。业内据此预计,我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只有4%左右。而行业想要盈利,利用率需达到10%-15%。在此背景下,充电桩行业如何破解盈利难的“魔咒”?
万亿元级庞大市场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8万个,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同时,记者调查发现,我国涉及“充电桩”关键词的在业、存续企业已近8万家。
一个充满机遇的新生市场,本应潜力无限,但现实却是,充电桩企业大多面临着盈利难的“痛点”。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技术和认证部主任刘锴告诉记者,我国充电桩市场经过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少数几家头部企业。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绝对值较小、充电技术尚未定型等原因导致充电服务的商业生态暂未形成,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还未出现持续盈利的头部企业。”
电动汽车观察家黄山认为,从2014年国家开放民营资本进入该市场以来,玩家越来越多,2017年国内充电桩生产商和运营商共有300多家,虽然2018年进入洗牌期,陆续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倒下,到2019年底仅剩100多家,但总有新的资本进入,这说明行业整体仍呈正向收益。“当前,充电桩行业整体利用率偏低、充电收费低,仅有个别充电场或运营商暂时盈利。”
为生存屡现恶性竞争
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成本回收周期长等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充电桩企业盈利难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不少充电桩企业为生存还是选择了盲目扩张。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近几年不少充电桩企业“跑马圈地”建桩拿补贴,很少考虑布局是否合理。“不是把充电桩大量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是一味追求数量、市占率而把充电桩建在偏远地区,不加维护。”
刘锴指出,当前充电桩行业深受互联网思维影响,“价格战”屡现。不少供应商通过压低价格等不正当手段抢夺订单,而产品又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这对质量好、造价高的企业来说非常不利。
黄山则认为,充电桩行业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充电桩整体市场看起来很大、企业很多,但新能源汽车数量尚不足与之匹配,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偏低。
充电桩企业多,常导致企业间竞价夺地,小区物业和商场坐地起价,无形中推高了建桩成本。“希望企业都能理性发展,抱团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但企业生存困难,部分企业为盈利不择手段,形成恶性循环。”
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尽管行业问题不少,但在“新基建”催生的新“风口”下,众多资本纷纷入局,想赌一个未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会出现两大类头部企业,一是代表重资产模式的、以线下经营骨干充电网络为主的大型充电运营服务商,二是代表轻资产模式的、以提供充电服务需求流量为主的大型充电平台服务商。” 刘锴说。
“未来1-3年仍是以公交、物流、环卫、公务、网约和出租等运营类专用车为主的市场,要做好这类车辆的需求研究,因城施策做好充电设施的投建和运营。”刘锴解释。
黄山认为,不同形式的企业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相对不缺钱,并不十分看重短期投资回报率,适合打‘长期战’;民营企业资金和实力有限,应选择精细化运营,提升站场的服务效率以及用户体验,提升充电桩整体使用率,实现盈利。”
黄山进一步表示,“当前充电桩企业头部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跨国企业、互联网巨头也给行业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未来如何掘金,还是要看各家企业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