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散煤治理工作有序推进,这其中,“气代煤”是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先立后破”的原则,集中资源大力推进散煤治理。
方案要求,全力做好气源供应保障。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储气设施等重点工程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向,采暖期新增天然气重点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倾斜,优先保障清洁取暖与温暖过冬。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调峰用户清单,夯实“压非保民”应急预案。
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调整“煤改气”政策,确保百姓温暖过冬。2019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函,要求各地方政府、能源局分局、三大石油公司及燃气协会等,从招投标机制、安全监管运营、民生保障、补贴机制、供气合同、协调机制等方面,针对清洁能源改造中的典型问题,提出建议与意见。
“这代表了‘气代煤’三大趋势,即‘一刀切’时代一去不复返、长效支持机制有待研究、安全监管将更为严格。”在日前由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能源大数据中心举办的10月天然气市场供需形势月度分析会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表示。
方案指出,地方政府对天然气互联互通管网建设应给予支持,统筹协调项目建设用地等。油气等国有企业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确保气源稳定供应。
“如果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能持续推进,加强区域输配价格监管,推动终端用气价格合理化,会使得‘气代煤’的生命力更为顽强。”徐博认为,在“气代煤”任务同比减少、天然气供应量逐步增多的情况下,“十四五”的“气代煤”供需市场将呈现较为宽松的局面。
“建议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天然气使用相关政策,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严把工程质量关,抓好材料采购、设备检测、施工监理、考核验收等环节,保障农村天然气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的安全性。”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冬季天然气供需形势论坛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能源环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冯相昭认为,应加强安全监管及售后保障。
冯相昭建议,建立常规巡检、安全协管等监管制度,加强人防技防能力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相互衔接、环环相扣。针对售后保障,可聘用当地农户进行培训,既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又可及时解决农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煤改气”可持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