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共同迎接和拥抱一个新的纪元——总书记在9.22联大重要讲话中提出“30?60”伟大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注入了最强动力,这是中国对人类的大国担当和历史贡献,也标着我国正式进入“碳约束”时代。
过去十五年高速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实现了从补充到替代的转型,而补贴时代的结束更是开启了行业长期发展的新纪元。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绿色生态发展成为贯穿大会始终的重要主线,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全面实施低碳减排成为了主基调,而“平价”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接下来,我们要坚定信心,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的自主创新,引领新能源全面拥抱平价、走向普惠,担当起“绿色复苏”的主力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新动能。
从“化石能源、远距离输送”转变为“低碳、局域、智慧化开发”
近期,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就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公开征求意见,拟通过采取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多能源品种发电互相补充,并适度增加一定比例储能,加强新能源就地开发消纳,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结构,扩大电力资源配置规模,提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质量,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
公司近期开建的内蒙古通辽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完美地契合了这一政策的设计方向。此项目也是全国首个智慧能源创新模式和“两个一体化”标杆示范项目,将新建170万千瓦风电、30万千瓦光伏,同步配套32万千瓦/96万千瓦时储能。
基于新能源当地消纳利用,构建有源的、坚强的、智慧的能源局域网,统筹协调各类电源开发、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负荷侧调节能力,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通过数字能源、智慧能源的打造,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价值链延伸,助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普惠能源低成本地供应到千家万户。
低廉的用能成本带动产业链发展与集聚
优质的风资源禀赋是风电实现低电价的重要先决基因,因此,我国大型风电基地项目多集中于“三北”地区。然而,发电能力建设与用电负荷的错配使得当地的低价可再生能源电力需要通过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输送到中东南部等用电负荷高的地区进行消纳。大型特高压输变电项目从核准到建设投运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使得部分价格低廉又清洁低碳的“绿色”电力因为没有外送通道而无“用武之地”。
是时候转换思维了。
陆上风电已经借由技术进步与产业链升级做到了“平价”甚至“低价”。低廉的用电成本已经成为风电大基地所在地区的极大优势,可以借此吸引一系列高耗能的产业去当地发展,铝、氢等高耗能现代产业链可以用低廉的“绿色电力”作为其发展的基石。用低廉的电价带动当地一系列的产业链发展,带动当地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集聚,构建新的“绿色经济”。
使用“绿色电力”,在带动当地投资与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可以助力我国碳排放目标的顺利实施。不远的未来,平价甚至低价的海上风电亦可以撬动海水制氢、海洋牧场等海洋产业立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