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合肥终于走上赌国运的历史风口。
倒计时52天,GDP万亿俱乐部的预备队员们正发力狂奔,做最后冲刺。
合肥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这座地处中部的长三角副中心城市,GDP以7.6%的增速提升至9409.4万亿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该市又将目标刻在“迈上1万亿元台阶”。
合肥曾是经济领域的后进生。现有的GDP万亿俱乐部17城里,长三角地区贡献超过1/3的席位(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即便是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三城也早已率先入围。
不过,这个有“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之称的新晋网红却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依托中科大,合肥以科创立市,先后豪赌面板、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植起京东方、长鑫/兆易创新、蔚来等明星公司。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和《科学》甚至誉其为“未来硅谷”。
国家政策利好也纷至沓来。继去年安徽全面纳入长三角之后,今年9月安徽自贸区正式落地,合肥片区位列其中。而不久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则再次证明合肥超凡的风投眼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合肥作为连接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广阔腹地的枢纽城市之一,同时还肩负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使命。
在合肥正在编制的科幻之梦里,新能源或许不失为其中最为炫丽的篇章。
新能源攻坚
10月9日,蔚来中国总部在刚刚落地的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正式揭幕。
7个多月前,“合肥市战略投资蔚来”的消息曾在业内引发巨震。合肥市政府官方宣称,蔚来中国落户合肥5年内将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龙头企业,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引领带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中国最牛风投机构”,合肥这一次瞄准了新能源汽车赛道。
半个月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这个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被国家寄予厚望。
不过,当上海自贸区引入特斯拉超级工厂时,合肥却一如既往地选择支持自主创新。此前,国产新贵蔚来在上海、北京接连碰壁,前途未卜。而合肥则敞开怀抱,欢迎其安家落户。
蔚来落户很快带来连锁效应。今年5月,全球汽车巨头大众集团宣布斥资逾百亿元收购安徽企业国轩高科和江淮集团,将其新能源汽车中国版图的重心也定格在合肥。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合肥在能源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
早在1997年,合肥工业大学老师曹仁贤即辞职下海,创办阳光电源。在彼时外企垄断的光伏逆变器江湖中,该公司历时六年,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此后,阳光电源的身影,先后出现在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育场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盛典的一张绿色名片。
在阳光电源引领下,如今中国逆变器行业已实现逆袭,称霸全球市场。
进入新时期,合肥推出更为系统化、立体化的能源战略。
在“工业立市”方针指引下,合肥形成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包括以江淮、国轩、蔚来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以阳光电源、晶澳、通威等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
合肥试图打造“光伏第一城”。过去十年间,光伏行业历经数轮洗牌,城头变幻大王旗。但这些沉浮中的新老巨头却纷纷重金布局合肥。
2010-2011年,合肥曾引入赛维、海润、彩虹、晶澳等巨头,20余家光伏企业将合肥推上当时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宝座。
如今,舞台的主角换成了通威和协鑫。
在今年的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通威5GW电池组件项目被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写入。7年前,通威曾突出重围,力压天合、中节能等十余家光伏企业,将赛维合肥项目收入囊中。
协鑫也不甘示弱。今年3月,协鑫集成与合肥市肥东县政府签署协议,拟建一座60GW组件工厂。凭借该项目,协鑫集成组件产能或将跃升至全球首位。
不过,合肥并不满足于实业成就,对科研的追求早已根植于这座城市的基因。
三年前,安徽省与中科院共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滨湖科学城成立。这是中国仅有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也是除北上深之外唯一一座。
其中,能源研究院于去年正式揭牌。该研究院重点部署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磁约束聚变、可再生能源以及智慧电力电网四个研究方向,旨在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解决中国能源发展问题提供强大理论和技术支撑。
科研与实业两翼齐飞,带动合肥积极融入能源领域的国内大循环。
今年6月,皖能集团与浙能集团、申能集团、江苏国信共同签署《长三角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拟建立长三角能源企业合作机制,探索开展大宗资源联合采购,推进区域间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长三角氢能物流示范线路,设立长三角能源母基金。
此前两个月,《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出台,宣称将主动融入长三角油气产供储销大格局,打造区域电力综合枢纽,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合作领域,培育壮大区域能源交易市场,推进开展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新星,试图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革命贡献新的“合肥智慧”。
合肥智慧
近半个世纪合肥的起伏折射出中国局势的变迁。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合肥一直坚守着科创立市的初心。
2018年,中国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一城一校”、“全市同庆科大校庆”等标语挂满合肥全城。这样的盛况放眼全国也实属罕见。
合肥因中科大而兴。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之战,十余所在京高校奉命内迁。中科大先后遭到河南、湖北、江西三省婉拒,才最终接受安徽抛来的橄榄枝。
在那个知识分子屡遭批判的年代里,合肥却给予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以亲人般的温暖。为了搬迁校址,当地甚至直接把铁路修到校门口。
合肥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安徽与江苏曾同属一省。清康熙年间拆分时,富庶地区大多归于江苏,而穷困地区归于安徽。先天不足的安徽一直等待着逆风翻盘。
局势稳定后,外迁高校陆续回京,但安徽方面极力挽留中科大。供暖、用电保障优先于市政府;市政规划中凡是科大的项目都列为1号项目优先发展。安徽省政府明确表示:“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中科大最终选择留守合肥。但属于他们的时代考验才刚刚开始。
安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改革开放之先河,但这个内陆省份却并不在国家战略中“先富起来的地区”之列。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沿海省份在承接国际产能转移的大潮中水涨船高。巨大的市场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是彼时中国最大的两张王牌。科创尚未摆在如今这般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全国资源日益向北上广深四个超级巨无霸倾斜,合肥的光芒愈发暗淡。关于“中科大or在京院校”的选择题曾一度在教育界引起激烈争论。而中科大毕业生也大规模流向国外和上海等地。
但合肥还是那个合肥。在那个造富神话不断涌现的年代里,合肥却沉下心来,长线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微博上曾经有条脍炙人口的段子:
“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
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事实上,早在2005年,合肥就在时任市委书记孙金龙领导下,确立“工业立市”战略。经过15年发展,如今该市已形成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家电及消费电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光伏及新能源六大战略新兴产业。
不过,早年合肥并未吸引足以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关注度。直到中美贸易战打响,数十年如一日风投中国科创的合肥才得以红遍全网。
如今,中国已坐稳全球贸易总额第二把交椅,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中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以科创为引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几天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而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已不再满不足于四个超大城市,而是需要在广袤版图中催生出多个城市群,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
这一次,合肥终于走上赌国运的历史风口。
这座先天不足、后天屡屡无缘风口的城市,用半个世纪的“事在人为”,兑现着“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的承诺。
如今的光鲜背后,是过去数十年被沉默裹挟的忍辱负重与攻坚克难。而合肥的逆袭,映照出未来中国以科创谋复兴的任重道远,也为之提供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和朴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