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中国风电不平凡的一年。陆上风电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平价,开始了有史以来最汹涌的“抢装潮”。
就在“抢装潮”进入尾声、各大企业开始思考明年市场的时候,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让整个风电行业为之振奋。
在10月的风能大会上,风电企业纷纷对未来发展表达出了极强的乐观精神。《风能北京宣言》中“‘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风电装机到8亿千瓦,2060年至少30亿千瓦”的雄心壮志更是让整个能源行业震惊。
作为风电行业龙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如何看待碳中和目标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风电供应链又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全面平价时代?金风科技的未来发展战略又将如何部署?记者为此专访了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解读新时代的风电发展。
风电行业即将迎来大发展
记者:您认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风电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曹志刚:9月22日,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提出力争2030年前要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整个风电行业来说是一针强心剂。未来能源发展方向一定是可再生能源从替补能源发展成为真正的主力能源。
对比我国和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数据后可以发现,去年风电在全国电力消纳结构中占比5.6%,光伏占3.1%,两者合计占比8.7%。而德国去年的风电在全网容量中占比24.67%,光伏占9%,二者合计超过了33%。这意味着德国大约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所以,从定位的角度来看,我们期望风电在中国可以变成真正的主力能源。
记者:您如何看待《风能北京宣言》提出的发展目标?
曹志刚:无论是“十四五”每年5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还是203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亿千瓦。到底能不能实现,首先取决于风电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支撑,其次是产业链的资源是否足够。
今年,疫情和政策调整使开发商和制造商感到措手不及。但金风科技在4月1日到9月30日6个月的时间中,就完成甚至超过了去年全年吊装交付的量。这代表的是上游产业链产能的释放。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历史数据:去年国内新增并网装机容量2574万千瓦,今年预计是3000至3500万千瓦。即使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风电制造商们也在很短时间之内完成了从原来的不到2.5MW到今年2.5MW、3.0MW、4MW产品的规模化交付。
所以,我们相信整个产业链完全可以实现《风能北京宣言》中提出的目标。
记者:最近十几年来,弃风限电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些问题在未来是否还会是阻碍?
曹志刚:风电行业一直以来都有政策持续性的问题。今年所谓的“抢装潮”也来源于大家对未来政策不确定的恐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很好地解决了政策持续性的问题。至少从目前来看,一直到2060年,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都会是电力行业的主流。这是支撑《风能北京宣言》的最大因素。
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并网。2019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新增装机比例超过40%。但与之相对应的,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听到一种声音:可再生能源扰乱了整个电网的质量。
其实这是一个不客观的评价。从技术能力来说,风能、太阳能和火电、气电、水电加上核能,完全可以有很好的共生环境。金风科技就做了很多围绕电网技术的研究,目前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入电网没有任何技术方面的障碍。
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给平价风电场设置了保障小时数。这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不相符的。实现平价上网,就应该要保障全额收购,这是国家给出的政策导向。
作为风电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两点:一是降低度电成本;二是提高风电参与整个能源系统融合的能力。
供应链与整机商合作模式的创新
记者:去年和今年的抢装潮中,供应链对产能的影响有多大?
曹志刚:金风科技今年的预计出货量是12-14GW,去年的出货量接近于10GW。这样看来,金风科技完全有能力应对风电装机5000万千瓦的目标。实际上我们相信,中国的风机整机制造商们都不存在大的产能问题。
今年最大的瓶颈在上游产业链方面,包括上游的叶片、轴承和铸件等。这几个部件的短缺影响了2019年风机的交付。
但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我们有一些上游的供应商不仅在今年增加了30-50%的产出,还进行了很多工艺优化,降低了人员成本,也减少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比如叶片生产,部分供应商已经把单位生产时间从最开始的48小时,降低到现在的最快18小时。这种效率提升带来了产能的极大释放。
年初疫情时期,供应商比较担心2021年是否能保持平滑的产量调整,很少有人会预计更高的产量。但是目前来看,如果未来市场预期很明确,供应链也会保持产能的扩张,不会成为5000万千瓦装机目标的不确定因素。
记者:很多供应链企业希望能够参与到整机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过程,这会是未来的趋势么?
曹志刚:金风科技面向未来多元化应用场景的第三代直驱永磁平台GP21及系列高性能旗舰产品其实就是这样做的。这个产品在做第二轮迭代时,我们让核心的供应商进入到研发体系之内。
产品定性设计的重要阶段——包括每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工艺布局精细设计阶段、生产准备、甚至成本测算结算——核心供应商都会全程参与。因此,产品能够在样机阶段就实现产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批量化生产,从而更高效地压缩产品开发、样机、实验、市场批量化整个过程的周期。
记者:有供应商提出希望对零部件实行标准化设计,整机商根据标准化产品再进行整机设计。整机商会排斥这样的方法么?
曹志刚:对于金风科技来说,在整机和零部件联合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以100%开放的态度与供应商合作。在做新品设计之前,供应商会提供其多年研究成果的雏形,我们再将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而不只是让供应商按照我们的标准进行设计。
金风科技第三代直驱永磁平台GP21及系列高性能旗舰产品便是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因为包含了从3MW、4MW再到5MW不同的产品,所以供应商在做设计时要考虑平台化的应用,我们也会完全开放地融入到自己的整体系统之内,同时针对每一个零部件企业各自的优劣势进行取舍。
我们讲的定制化是指风电场项目的定制化,但在产品设计上,还要更多地考虑平台化和模块化。在整个过程中,金风科技和供应商一起做迭代和提高,甚至有时候,我们也要向供应商学习。
金风的未来发展方向
记者:风电未来的发展趋势对金风科技的发展战略会有哪些影响?
曹志刚:金风科技第三代直驱永磁平台GP21是平台型产品,面向五大风电应用场景:百万千瓦以上规模大基地项目,中东南部平原地区,传统集中式项目,海上风电,10年以上存量风电项目。这五大应用场景可以说是涵盖了未来风电发展的所有主要领域。
除了产品之外,我们还希望能够对现有风机的性能进行升级。智能风机是现在风电行业的热门话题。金风科技想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风机+控制策略”的优化,或者说“风机+APP”这样的解决方案,利用数字化技术让原有产品可以升级。
金风科技的数字化能力覆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贯穿风电场设计、规划、建设、运维的全过程。比如,以前对风资源的预测或者风电场的选址,可能10%左右的误差也不会影响最终的项目。但是在平价时代,哪怕是5%的差异都可以对项目收益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任何可能有偏差的地方,偏差都压缩到最小。金风科技在这些方面,有实实在在的精细化产品可以直接为客户服务。
深度源网融合能力也是我们认为在新风电时代发展的有力支撑之一。风电预测的越准,电网就能更好地接纳风电。现在风电预测精确度可以达到85%,以后要提高到90%、95%。再加上新兴的储能市场,源网荷储可以在电网的架构之下均衡发挥和运行。多种能源之间的融合,是未来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风电企业、电力企业、电网等多方合作。
记者:金风科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曹志刚:金风科技的企业使命是“为人类奉献碧水蓝天,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这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清洁能源;另一个是节能环保。金风科技目前在环保水务、智能电网、智能微网等很多方面都有投入,积极地开展多元化业务。
金风科技在“十三五”期间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在致力于打造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一共有100多家企业进入到我们绿色供应链范围之内。我们希望这些供应链伙伴,都可以使用绿色电力。我们也在考虑,积极响应2060碳中和目标,在全产业链发起倡议,共同推动实现碳中和。
我们还计划,在一些城市或者大园区发起碳中和活动,共同响应总书记的号召。通过在园区内率先做碳排放指标监测,逐步制定一个路线图,最终形成一个碳排放、碳中和白皮书。这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能力上的延伸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