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加快能源转型成为社会热点。以此为主题的论坛、会议、线上活动丰富活跃,能源电力、社会科学和气候应对等各领域专家密集发声。他们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要大力实施能源清洁替代,停止发展煤炭和煤电”(以下笔者称之为“两要一停”观点)。笔者认为“两要”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而“一停”的观点对我国能源转型是误导性的、有害的。
“两要一停”的观点是一种“零和博弈”思维,忽视了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发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从常识看,核能、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各种能源,品质有高有低,转化过程有差异,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即品质不同,转化不同,应用不同)。在1980年,我国现代能源领域奠基人吴仲华院士就提出评价能源品质的维度:能流密度、开发能源的投资、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储存的可能性、运输费用和损耗、污染问题、储藏量和可再生性。吴院士提出,各种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应,做到各得其所。
吴院士没有过分强调某一类、某一种能源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各类能源按照品用对口、物尽其用的原则。各类能源之间既有替代关系,也有备份关系(参考先思录《将“能源替代”上升为“能源备份”国家战略》)和协同关系(如大规模风光发电发展,需要灵活性调节电源之间就是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到现在,吴院士的观点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回归科学,回归常识方面。
当前在讨论“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一些专家总是孤立地、片面地过分强调某一两类能源的重要性,缺乏系统的观念,很少将能源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看不到不同品质能源之间的替代、备份和协同关系,树立一种特立独行的能源领域的鲜明个性。先思录在《看清能源电力界的FOTU现象》一文中对此有深入分析。回顾人类从柴薪到煤炭,再到油气的能源发展史,没有哪一种能源可以实现完全替代其他能源,多类能源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的共同发展之中,品用对口、物尽其用。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很多领域,如农作物领域。小麦、稻米、高粱、大豆等,尽管营养价值有差异,但是这些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的维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条件不同。硬要嫁接移植,效果一定不会理想,著名的“橘枳之变”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农作物有人吃的粮食、有牲畜吃的饲料,即使是人吃的粮食,也会因为人们的收入不同、理念不同,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不同。能源发展也是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经济成本、技术可行、转化效率、绿色低碳多个因素,敬畏常识,实事求是。
笔者认为,我国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不能通过“清算煤炭”实现,不能停止发展煤炭和煤电产业,而是要加大投入,下大力气提升煤炭和煤电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绿色生产能力,大力提高煤炭和煤电产业的发展质量。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新能源都会是投资热点,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能够在资源匹配中起到更大作用,而此时的煤炭和煤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引导,避免出现“资本不爱,政府不理”的现象。
中国能源转型需要更加重视煤炭和煤电发展。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才是我国能源转型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