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巴黎协定正式达成,至今整整5年了。ClimateChangeNews网站发表文章,介绍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已经实现的五个方面的进展,还有五各方面严重滞后。
1)巴黎协定展现生命力和韧性
毫无疑问,美国总统特朗普将美国从巴黎协定中撤出对世界气候行动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此举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导致志同道合的民族主义者大批逃离该条约,甚至连巴西也被劝说留下来。美国孤立无援,并将在当选总统拜登的领导下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2)对1.5摄氏度目标的广泛认同
巴黎协定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1.5摄氏度作为全球气温上升的理想限制。长期以来,最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小岛国一直要求限制温升1.5摄氏度,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而1.5摄氏度的目标曾被大国视为不可行,2摄氏度是适度、合理的目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8年发表了关于1.5摄氏度温升的科学依据特别报告,清晰地说明了0.5摄氏度温升的区别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3) 净零排放成为趋势
随着中国、日本和韩国加入欧盟和英国制定碳中和目标,净零排放正迅速成为2020年的热门词汇。这一趋势源于巴黎协定,与当时的温升目标相比,“净零排放”目标受到的关注较少,被专业行话所掩盖,但当时巴黎协定签署国确实同意最终实现碳中和,其目的是“在本世纪后半叶实现人为源排放量和汇清除量之间的平衡”。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是在30年内实现零排放,那么现在建造一个污染严重的煤厂、输油管道或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就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些设施的典型的运行寿命超过40年。
4) 融资向清洁能源倾斜
全球融资格局已向清洁能源倾斜。巴黎协定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清洁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值得而且安全的投资,而化石燃料的风险越来越大,今年的新冠病毒危机更强化了这一讯号。亚洲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效仿西方同行,将煤炭列入投资的黑名单。就资产的市场价值而言,清洁能源超级巨头正在超越石油公司,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石油需求可能永远不会回到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5) 低碳转型形成机制
巴黎协定没有设置一个中央执行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执行的。从金融监管机构到纽约市政府,各机构都在将交易目标和原则纳入其政策中,为气候行动问责开辟了新途径。400多家公共开发银行承诺将其活动与巴黎协议保持一致,而少数亚洲持保留态度的银行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欧盟已将遵守巴黎协定作为自2015年以来达成的每一项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个条件。
但是。任何对巴黎协议推动的进展的乐观情绪,都必须受到还有多远的严酷现实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有5个方面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1)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上升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2015年至2018年间,每年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0亿吨。发达经济体的减排速度不够快,不足以抵消其他国家碳排放的增长。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2020年的一段时间里,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大幅减少,预计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同比减少7%。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全球必须在没有致命流行病的情况下保持这一减排速度。
2) 气温继续上升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度也在上升。2020年的气温将比前工业化时期高1.2摄氏度,并将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三年之一。“史无前例”一词不断出现在天气报道中。野火、飓风袭击了未做好准备的部分地区,旱灾和水灾困扰着全世界的农民。科学家们在将这些极端现象归因于全球变暖,由于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积聚,所以在排放量达到净零之前,气温不会停止上升。
3) 化石燃料产量上升
“化石燃料”一词没有出现在巴黎协议中,“煤”、“石油”或“甲烷气体”也没有。为了实现巴黎的目标,绝大多数的碳氢化合物需要留在地下不开采出来,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摆脱煤炭还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尽管新冠病毒危机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未来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许多国家的政府正在加大对污染行业的投入以促进经济复苏。由于巴黎协定不具备应对这一趋势的能力,一些专家呼吁各国达成欧佩克式的协议,有序地减少全球化石燃料产量。
4) 贫困群体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
不论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还是不同国家之间,受气候危机影响最大的都是贫穷和边缘化的人群。巴黎协定并不仅仅是关于减排的协议,还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呼吁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技术和培训支持最不发达的国家。从表面上看,来自富裕国家政府的气候资金有所增加。但大多数是以贷款而非赠款的形式提供的,这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才能让这项协议为弱势群体服务。
5) 国际运输成为减排的漏洞
巴黎协定没有涉及国际航空和航运部门的减排目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继续就气候协议进行谈判,但两者都没有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或2摄氏度作为目标。目前,这两个行业的碳足迹约占全球排放量的5-6%,在缺乏更有力的行动的情况下,这两个行业未来的碳足迹将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