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似乎是理想的能源伙伴;除了两个国家地理位置相近之外,它们的能源供求结构也是互补的。然而,两国之间的重要双边合作发展缓慢,俄罗斯最初在1994年就跨境石油管道合作与中国接触。但由于中国的国内环境,这一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后才成为可能。当时中国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国,需求不断增长但国内资源相对有限,中国仅拥有全球1%的天然气和2%的石油储量。当时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强调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纪石油战略”旨在分散供应源,减少外国石油进口,建立国家储备,提高消费效率和清洁能源。
2000年~2008年,俄罗斯占优势
由于2000年以来石油价格的上涨和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对陆上供应的日益关注,俄罗斯在能源谈判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此外,俄罗斯的议价能力因一系列因素而得到增强,包括俄罗斯卢布贬值、国内政治杠杆和买家多样化,以及自2000年代初以来石油产量的稳步增长。
虽然中国的能源市场正在向清洁技术转型,但天然气和石油的进口仍然是必要的。此外,一度与国际价格挂钩的国内油价上涨,对进口的需求增加。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在寻求安全供应方面面临挑战,因为可用能源资源往往位于不稳定或容易发生冲突的地区,任何运输的资源都必须通过存在不确定性的南海区域。这些因素导致国有能源企业积极寻求海外资源,寻找最长期的能源供应渠道,并与其他能源生产/消费国合作。因此,拥有全球37%天然气储量的陆上供应商,如俄罗斯和中亚,被列为优先供应商。这种优先顺序非常符合俄罗斯对买家多元化的关注,正如2000年出版的俄罗斯《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所概述的那样。时任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在2000年宣布优先建设与中国的输油管道,俄罗斯在与欧洲的价格谈判中打出了“中国牌”。然而,俄罗斯实施自动控制和价格操纵以保持垄断生产者地位的目标,与中国的共享股权战略相矛盾。
尽管存在合作动机,但两国的过往记录显示了这种关系的挑战性。首先,2002年,俄罗斯对单一客户管道持保留态度,随后对中国的依赖以及私人石油公司尤科斯的参与,阻碍了安加尔斯克-大庆管道的实现。尽管尤科斯和中石油在2003年最终达成交易,但后续的发展令中国感到困扰;尤科斯的首席执行官被捕,公司被解散,管道被改造成包括一条通往日本的线路。后者缓解了俄罗斯的担忧,因为这将涉及通过管道向两个新客户出售石油,并涉及欠发达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莫斯科的策略代表了“双边不信任的深度”。
由于对俄罗斯的策略越来越感到失望,中国大力多元化其来自中亚国家的能源供应商。这些中亚国家,不太担心中国对其国内政策、价格的影响,并变成“中国的原材料来源”。此外,这些供应商减轻了中国对能源严重依赖“不可靠的”俄罗斯的担忧。
总之,2000~2008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关系是一场“漫长而不确定的求爱”。双方都有兴趣达成协议,但由于中国意识到与俄罗斯的谈判很困难,结果也不可预测,它已将努力分散开来。俄罗斯对欧洲和中国的不信任及其定价“游戏”削弱了其地位,尤其是在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时。
2008年-2014年,中国优势不断增强
俄罗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因为该国以能源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导致了重大的金融问题。事实上,由于投资短缺刺激了两国之间更大的合作,危机是中俄能源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优越的金融环境导致了力量平衡的转变。2009年,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发展贷款,以换取长期供应合同。这场危机导致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增加,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联合投资和更多的合作。
2014年,中国在wukelan问题上面临外交政策困境,但由于与俄罗斯的潜在能源合同和双边关系的重要性,普京的行为得到了中国的容忍。普京此次访华的重点是提升双边关系,并在经过20年的谈判后最终敲定“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协议,为缔结友好条约铺平道路。同时,由于俄罗斯面临着欧洲和美国的制裁,此次访问的重点显然是经济,突出了中俄关系中现实政治的动态。尽管观察家们因价格问题而持怀疑态度,但这项管道协议的达成是俄罗斯缓解危机的需要。
这条管道的建设很快就启动了,而且这条管道可能在十年内向中国输送相当于俄罗斯输向欧洲供应的石油。同时双方还谈判另一项协议,即“阿尔泰/西伯利亚电力2号”管道,这将使俄罗斯成为真正的“欧亚之间的摇摆供应商”。该协议将使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翻番。2014年双方就此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不用说,俄罗斯的渴望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杠杆。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俄罗斯在与欧盟和美国的争端之后,发现中国是实现其客户多元化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与此同时,这种需求也让俄罗斯尴尬地形成了一种日益不对称的关系,这发生在中国成功地多元化其供应商,从而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初级伙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