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专稿】大同作为山西能源转型的重镇,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从过去的“煤都”走向“可再生能源之都”。作为能源转型具象化的表现方式之一,绿色热力正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应用。
2021年1月29日上午,“清华大学·大同第二届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路径研讨会”继续火热举行。在分论坛八:“大同市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研讨会III“的第七单元中,来自京能大同热力有限公司、北京华清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北京优奈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四位专家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探讨绿色热力现有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
在该单元演讲中担任主持人的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王一波,为四位专家进行点评的则是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委员会秘书长黄微。
作为本环节演讲中唯一担纲两个议题的嘉宾,京能大同热力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晓华先后介绍了大同市集中供热替代燃煤锅炉的举措及碳减排效益及大同市供热计量的探索与碳减排效益分析。
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当地形成了采用分散式煤炭锅炉供热的习惯。据李晓华介绍,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大同市政府将境内所有燃煤锅炉陆续取缔,更换成燃气锅炉进行集中供热,实现了清洁能源供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扩张,大同市供热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据李晓华介绍,目前大同市供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集中供热需求旺盛、节能减排压力明显和管网输送瓶颈限制三方面。为此,京能大同热力有限公司斥资34.4亿元,从内蒙古京隆电厂引入一条长达51.9公里的输管线项目,预计2021年开工建设,可以有效满足大同市对热力的需求。
同时,大同热力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研究的大温差供热技术已经在大同地区投入使用。该技术通过电场阀器进行供热,实现增加供热能力600-800万平的效果。据测算,该项目可以提高30%的能效,提高80%的热网输送能力并降低40%的热电联产能耗,为大同地区供热系统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供热计量的探索与碳减排效益方面,李晓华认为:大同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以后实施热计量方面兢兢业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介绍,从2010年至今,大同市共安装热表28余万只,为大同地区供热计量的探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据李晓华介绍,目前,供热计量设施主要包括门户阀、户用热量表、楼栋长压阀、换热站热量表和热源购买控制装置五部分。随着供热计量系统的广泛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调节散热器温控装置来调节房间温度,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做到“按需供热”。
作为新兴事物之一,供热计量设施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李晓华看来,随着大同市供热计量设施的深入推广,部分开发商和热户对供热计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识不够,对供热计量在节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了解不多,对实施热计量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宣传。
随后,来自北京华清集团的总工程师李文伟介绍了大同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地源热泵+太阳能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的应用情况。
据介绍,大同市煤炭清洁高效研究所是2018年大同市能源革命尖兵重点项目,承担了大同市能源革命园区示范和区域带动的作用,是大同市能源转型革命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供热系统即采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的多能互补供热系统,同时具备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的能力。
李文伟对该项目供热(冷)系统设计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系统设计理念坚持“零碳、高效、智慧、绿色”,明确“需热、用热、供热、能源输入”的目标,利用设备配置、配电计划、负荷预测、管网优化四大技术,实现供热(冷)系统全流程的联动优化,实现热力系统与能源系统的高效耦合。
针对大同市所具备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大同市冬季供暖负荷大、能耗高的现状,李文伟认为,大同地区采用单一的地源热泵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方式不太适宜,而是更适合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的方式,解决地源热泵低温回补问题,通过多能互补供热,实现绿色热力供应。
大同市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充裕的风能资源,这是大同市进行能源转型的底气,风能供暖技术的成熟也为大同带来了不一样的绿色热力供应系统。来自国家电投集团山西可再生能源灵丘项目部的副经理邢志刚着重讲解了灵丘县40万千瓦风电供暖示范项目。
据介绍,灵丘县40万千瓦风电供暖示范项目隶属于国家电投集团山西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项目规划投资29亿,核准建成风电场300MV,配套供热能力30万平方米,是大同地区集清洁能源发电、用户侧储能、实现电能就地消纳的电网友好型项目。
该项目将以风电机组为核心的发电侧作为主体架构,通过将可再生的风能转化成清洁高效的电能,并送入运转灵活的电网。由电网作为支柱网络,将电能分配到用户侧。供热站在电网负荷低谷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进行蓄能储存。在电网负荷的峰值段停止蓄能储存,并将存储的热能释放,通过热网分散到热用户,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量和能量转换。
整体而言,该项目充分发挥了风力发电节能减排的优点,配合电网进行削峰填谷,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系数,实现风电就地消纳的同时进行供热,实现绿色热力的制造和输送。
不过,该项目的缺点在于供热站的运营成本不能独立于风电场运营成本之外。整体来看,电供暖成本较高。不过随着陆上风电平价速度的加快,电供暖成本将会进一步下落,从而实现平价绿色热力供暖。同时,电供热电价机制和热价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也会提高风电供暖项目的应用范围。
在该分论坛中,最后一名报告的嘉宾是来自北京优奈特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高峻,她详细介绍了多能互补技术在区域能源中的应用。
高峻介绍说:“区域能源多能互补技术是目前国内方兴未艾的供能方式,该供能方式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最佳路径之一。多能互补技术通过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能源来弥补可再生能源供能稳定性能差的缺点,降低可再生能源较高的供能成本,实现区域能源的优化运行、协同管理。”
总体来看,多能互补技术通过“温度对口、一级利用、多能互补、区域协同”的原则进行综合能源利用,实现“低能低供、高能高供”,将各种能源有机、合理的进行系统部门的分类引用。
高峻认为,目前多能互补技术主要由分布式能源、储能、信息技术和能源网络四大部分组成,实现可再生能源供能与传统能源供能的有机耦合,减少可再生能源供能的波动性,降低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成本,实现区域供热。
在四位演讲嘉宾演讲结束后,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委员会秘书长黄微向参会嘉宾分享了她的参会体会。
黄微认为,在绿色供能方面,大同市通过多种举措已经走在了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前列。在她看来,目前大同市进行绿色供能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初露锋芒,同时仍需更细致化、更量化的研究数据来支持全国大多数地区进行绿色供能改革和推广,帮助其他地区政府进行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另外,黄微认为需要注意包括热能计量、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多能互补等多种绿色供能方式屡屡“困在”试点的现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实现更广泛的热能计量、更进一步的余热收集利用、价格更平价的可再生能源采暖、适用范围更广阔的多能互补。
同样,绿色供能也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应当根据所具备的不同资源级别的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能、氢能等特点,实现当地多能互补、绿色供能的特色化。
黄微在嘉宾演讲的主题之外,提出了氢能在构建综合能源系统、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可能起到的突出作用。可以通过“天然气+氢气”的方式,弥补氢气储存和运输的缺点,实现更进一步的绿色供能,多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