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曹志安建议加强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曹志安在提案中表示。
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全国一盘棋
曹志安建议,统筹利用全国资源、加强跨省区资源优化配置,支撑可再生能源加速规模化发展和高比例灵活消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和需求呈明显的逆向分布特征。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而负荷中心东南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自身清洁能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深化西电东送、扩大北电南送,推动“三北”、西南资源富集区域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外送,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从历史和实践看,实施西电东送国家战略,加大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有力促进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曹志安说。
据介绍,目前我国西电东送已经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的送电格局,总规模达2.6亿千瓦,年送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以西电东送南通道为例,“十三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陆续建成金中、鲁西背靠背、滇西北、乌东德直流等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跨省区输电通道送电潜力,5年累计送电量达到1.07万亿千瓦时,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超过80%,相当于节约东部地区标煤消耗2.7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1亿吨。至2020年底,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55.6%和53.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规模加速发展期。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能量密度低等特点,给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带来巨大挑战,必须统筹施策,有效化解调峰、输送和消纳等难题。曹志安建议,加强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实现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围的跨时空平衡、破解消纳难题,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具体而言,建议制定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长期规划,坚持全国一盘棋,实现跨省区生产力布局、能源供需、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协议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两只手”作用,完善“中长期协议+市场”的跨省电力交易模式,加快跨省区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跨省区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
此外,由于南方区域能源整体自给率低,建议统筹规划区外清洁电力送入南方区域,深化西电东送,加大云贵新能源开发,巩固能源基地作用,加快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并送电南方电网,保障南方区域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拓展北电南送,积极研究规划北方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南方电网区域,与以水电为主的西电东送形成互补,有效改善南方区域跨省区送电的持续性、稳定性。
“南方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转型。”曹志安表示,南方电网公司将制订实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持续开展清洁能源消纳专项行动,全面融入、全力服务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及港澳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统筹做好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国储能市场呈现提速发展趋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许多商业示范项目已具备一定经济性。截至2020年底,我国储能装机规模达3500万千瓦。
据了解。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水抽水蓄能前瞻性技术研究”“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规模化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研发项目,全力促进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构建储能发展市场化机制,推动储能产业进一步发展。
曹志安表示,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关键手段,是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对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储能技术不断成熟、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储能规模化商业应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储能产业发展仍然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
对此,曹志安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统筹做好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开展储能专项规划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做好与电力规划、新能源规划的统筹协调,推动储能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健全储能配置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明确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的独立主体资格,明晰储能项目备案流程,完善储能并网、梯次利用安全等相关规范和标准,为储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二是建立储能产业发展成本疏导和投资回报机制。建议力推“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发展模式,依据稳定导则等技术标准要求,推动储能作为高比例新能源地区新能源场站的基本配置,其成本通过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提升外送通道利用效率等收益疏导。对于电网侧储能,编制储能专项规划,报送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批准,电网企业投资建设的储能设施作为核价范围有效资产,通过输配电价疏导。对于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助服务计价方法和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实现储能投资获取合理回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三是建议加大储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导先进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创新,大力发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重点加快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化学储能技术攻关,开展氢能技术等研发示范,有序做好先进储能技术储备,加快产业链系统布局。出台支持先进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鼓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电化学储能站,推动电力储能多场景规模化应用,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大力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南方电网负荷峰谷差和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增长。预计到“十四五”末,南方电网最高负荷峰谷差将超1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接近2.7亿千瓦,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出了极大挑战。
全国两会期间,曹志安提交了关于打造发展新模式,大力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的提案,建议大力推进电力需求侧响应效能提升,有效缩小电力负荷峰谷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促进清洁能源足额消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
为此,曹志安建议首先加强需求侧响应顶层设计,在能源电力“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需求响应的发展要求以及实施路径,将需求响应资源统筹纳入电力调度运行,提高电网调节的灵活性,为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提供有利条件。
在完善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方面,曹志安建议全力推动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快电力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步伐,强化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为实施需求响应提供必要前提。进一步完善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设立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加大激励力度,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需求侧响应长效激励机制,推动需求侧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促进市场主体活力。
在挖掘需求侧响应资源价值方面,曹志安建议扩大需求侧响应资源范围,深入挖掘弹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电动汽车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灵活调节资源,替代发电侧深度调峰等传统调节手段,有效降低调节成本,改善调节效果。
在推动需求侧响应技术发展方面,曹志安建议大力发展自动响应等需求侧响应关键技术。加快制订完善需求侧响应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支持需求侧响应项目大规模部署实施。探索“互联网+”智能用电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推进需求侧响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