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2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表态“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这不仅为接下来十年中国煤电项目和煤炭消费定了调,也再一次强调了电力行业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的抓手地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向前迈进了一步,将关注点放在了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上。“严控煤电”的承诺明确了煤电需为可再生能源让路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然而,从电力生产供应情况上看,电力部门还未做好十足准备,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今年4月中电联发布的数据,在19051亿千瓦时的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中,火电的发电量高达14379亿千瓦时,占比75.5%,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全社会用电量需求降低。
在政策的调控下,2020年第一季度火电发电量占比略微下降至74.2%,但与2019年一季度的75.6%相比,2021年的火电发电量占比基本持平,并未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在电力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目前的能源结构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还有较大差距。
煤电定位转变尚未发生,但势在必行
以煤炭为主的火电发电量占比不仅直接影响着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进程,也间接影响中国碳达峰的实现进程。抓住对煤电的约束就等于牵住了电力行业碳排的“牛鼻子”。对煤电的进一步约束并不意味着要让煤炭立刻退出中国电力体系,而是从主体电源逐步转型成为电力保障和调峰的基础电源。
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张琳曾表示,煤电市场定位将由传统的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提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调节型电源。然而,目前来看,煤电尚未发生这种角色转变。
其实关于电力部门要严控火电增量的提法已经体现在政府政策文件中。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2月出台的《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表明,积极实施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提升,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严控增量“风光火(储)一体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苏伟在4月22日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也曾表示,“十四五”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将持续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着力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新增用电需求优先使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来满足供应。煤电装机用于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和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调节的作用,这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蒋莉萍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转型的推进中,燃煤发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将从电量型电源转变为电量、电力调节型电源。
电力部门应加速低碳转型,为可再生能源腾出发电空间
自去年9月习主席首次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政府部门已经纷纷出台一系列与实现“双碳”目标相关的指导文件,明确调整中国能源和电力结构的任务目标。
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2月26日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约11%。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此外,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4月发布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表明2021年预期目标——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
“十四五”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开局,也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窗口。中国全社会电量需求在“十四五”开年年初呈飞跃式增长,此时,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更需要保持定力,应当清楚地意识到电力部门低碳转型的急迫性,并提升电力体系中可再生能源的出力分量,而不是以惯性思维用煤电来满足社会用电量的增量。
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其中54%来自电力行业对煤炭的使用。由此可见,电力行业是中国实现减排任务的主战场,也是需要实现提前碳达峰的重点部门。
而根据绿色和平3月份发布的简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各地方发改委共核准煤电装机46.1吉瓦,若延续从前“先建煤电再低碳转型”的老路,势必将加剧电力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难度。
因此,中国应尽快出台具体政策控制煤电装机规模,并明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严控煤电项目”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能源电力有关部门加速推动煤电尽快完成由电量型向电力型电源的转变,将发电空间留给可再生能源;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国家能源点相关指导政策,尽快出台地方电力发展具体规划,严格控制煤电,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们期待看到,借助“双碳”目标、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东风以及4.22提出“严控煤电项目”的承诺加码后,中国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更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