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燃料电池从业人员提供的一组数据:尽管燃料电池企业普遍认为2020年是发展的爆发年,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遭遇了‘对半砍’的尴尬场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9辆、1177辆,同比分别下降57.5%、56.8%,也就是说,产业链上下的2400余家企业,总共卖出1177台氢能车,平均每家卖出不到0.5台。
在国家、地方层面陆续发布的40多项政策加持下,氢燃料电池产业成为投资热点,业内人士认为,“资本热、市场冷”的现象下,距离其真正的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是否健康?
氢燃料电池汽车前景被市场看好,在资本市场是亮眼的明星概念股,但氢能产业整体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在经历成长的阵痛。当前,氢能产业链上超过70%的企业都在布局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零部件,生产不出1万辆燃料电池车辆,但是发动机产能每年超过数十万台,产能消纳问题日益突出,打破了应有的供需平衡。有专家提出,这影响着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政策趋于明朗,加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加持,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越来越受资本界追捧,都希望通过金融手段运作项目,在风口之下实现高市盈率上市。
尽管资本市场可为氢能产业初期发展注入“加速剂”,但资本的快速切入与扩张,对于需要长期积累沉淀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实现创新突破的新兴产业来说并非好事。绝大多数资本关注和投入的目的是盈利赚钱,这跟氢能产业起步阶段投资回收期长、盈利水平低等特性相悖。资本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强力催化剂,但行业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对投资收益要求低、投资回收期限较长的产业引导基金等资本积极参与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认清产业发展阶段特性,理性参与投资,平衡好收益周期和回报率之间的关系。
燃料电池市场成为各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投资市场主要看产业是否有前途,有国家政策支持,资本看到一个清晰的未来,反映在股市上,一定是欣欣向荣的。
产业该洗牌了吗?
2400余家相关联企业说明燃料电池市场很火,但是2020年市场行情不景气,2020年原本是燃料电池的爆发年,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示范应用项目被迫延期。实际上,从2020年上半年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到多地启动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申报,国家并未明确补贴的具体细则。这也让企业比较被动,投产早了拿不到补贴,投产太晚又担心市场被分掉。另外,尽管燃料电池车辆的购置成本逐步下降,但是难以达到市场的预期,运营成本高居不下亟待解决。
市场的不景气确实会给行业带来冲击,但是这也能倒逼行业做好技术积累与沉淀,通过市场‘照妖镜’,过滤掉质量低下的产品,淘汰靠补贴吃饭以及浑水摸鱼的企业。
氢能要真正实现商业化,产业必须要逐步从“政策依赖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未来燃料电池行业或许诞生新一个“宁德时代”,又或许会通过不断的收购并购,诞生一批行业巨头。随着我国对燃料电池行业自主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技术门槛会越来越高,只有掌握了核心自主技术的企业,才能在日趋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现在“该开始洗牌”还为时尚早。在示范期内会逐步形成区域集中效应,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竞争,将触发区域洗牌,没有做到头部的企业将被并购或被迫退出市场。
如何脱颖而出?
随着技术快速发展,燃料电池及系统规模化生产已不成问题,车辆投放虽未达预期,但并不代表氢燃料电池市场会就此遇冷。从终端应用来看,受政策密切影响,氢燃料电池市场还处于一个爆发前夜,一旦未来城市示范群发布,必将会拉动整体燃料电池行业的销量。对于燃料电池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在爆发后的竞争中更好地走下去?
企业不要追求所谓的‘把钱花在刀刃上’,担心浪费投资,却不敢大胆做研发。没有研发就没有进步,就会被其他企业甩在身后。
从政策、行业、资本等多维度去分析,当前氢能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氢能的未来是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并在交通、工业、建筑等主要耗能领域广泛减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安全保障建设。换个角度思考,当前的“资本热、市场冷”的现象或许更有利于氢能产业理性向好发展,一方面可让行业更全面认识氢能,分析、思考并解决氢能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另一方面给资本泼一瓢冷水,减少炒作,回归理性金融市场。
在当前环境下,燃料电池企业不应各自为战,而是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不仅要跟踪掌握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与目标,也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能闭门造车。在融资或者对外投资方面,不要为资本而资本,要为战略而资本,形成良性生态链条,共同成长,价值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