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SNEC展会上,记者采访了赛拉弗总裁李纲先生。李纲先生非常平易近人,谈锋甚健,既有工程师的实干精神,又有学者般的深度思考。他深入谈到了行业的热点问题、技术路线变化、未来的趋势等,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乐观精神。
组件和技术趋势
组件发展方面,李纲认为,组件投资不像以前了,以前投资是很小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做电池、组件1G的投资都在亿级以上,所以我们投资组件时非常审慎。过去我们光伏行业经历了2波大规模的淘汰,一次是158半片设备,上马两年以后全部淘汰,接下来是166多主栅,但设备投资下去2年,又直接报废。所以我们现在引进设备时,已经在考虑兼容230甚至更大尺寸的组件,以防止出现行业上两波组件150亿设备资源淘汰浪费的现象。在做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未来的兼容和冗余。同一条生产线既可以做182,也可以做210,甚至158和166,实现全线式兼容。而组件尺寸应该也不会无限放大,需要考虑到集装箱尺寸、运费尤其是海外运费、国内外运输标准化等各方面因素。而且电池效率提高不是很快,仅仅提升硅片尺寸,并不能称之为一个新技术。未来对电池片技术本身、除了硅基材料的技术本身,才是需要更多的关注。
未来会有很多新技术,如TOPcon、HJT,单片组件的功率需要提高,这样才能降低安装成本、BOS成本、使用的支架成本、运输成本等都会下降,并带来电站收益的提高。当然组件功率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考虑度电成本如何降到最低,以廉价的光伏发电并制氢,才能实现整个清洁能源减碳、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光伏发电量的增加,还要看到光伏发电如何才能做到节能、如何降低成本,如果制氢用的电都不清洁,那就无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只有用清洁能源来制氢,才是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解决方案。
组件这个行业今年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光伏未来十年将又是一个发展的黄金十年。
行业垂直一体化方面,李纲认为,行业垂直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行业都是一阵一阵的,此消彼长,风箱效应。所以专心做好一件事情,比攫取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价值要更加实际,也会更加高效。
硅料、硅片价格上涨的应对
目前行业硅料、硅片价格依然在上涨的情况,李纲爽朗地笑言,首先产业链并不是全线上涨,最起码玻璃已经降价了。除了大宗原材料上涨,美元汇率波动、国际货运费用上涨(过去一年上涨了5到10倍)都会带来很多影响。原因有很多,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疫情造成的影响,所以目前情况并不全是因为硅料特别短缺造成的结果。
上半年国内就安装了10GW不到的量,全年预计安装四五十GW,基本和去年持平。海外在疫情之后有所回升,但也没上涨很快,还是正常的发展速度。公司上半年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硅料上涨和硅料厂商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关,但更多的是市场产生的恐慌,造成了目前硅片一片难求,价格也上涨,这和房产市场有点相似,价格越涨,买家越多。这并不是很理性,也和实现双碳目标背道而驰。随着硅料产能的逐步释放,李纲估计到第四季度,即使有光伏抢装潮,但这一现象依然会逐渐得到缓解。欧洲市场目前还在疫情之后的修复期,东南亚市场因为税、电的原因,新能源发展很快,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能源安装量在逐年大幅提升,东南亚市场未来会非常好,后期还有上涨的空间。
与外部的合作
李纲谈到,近期赛拉弗与中广核签订合作协议,赛拉弗和外部企业、机构的合作很活跃。赛拉弗自身也有十四五规划,要大幅扩大产能规模。到2025年,达到35、40GW产能规模,目前还不到10GW,所以扩张量很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新增电站投资项目是一次性资源,所以他们希望投资者能带来长期的收益,以产业带项目,项目带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如赛拉弗最近和安徽中广核签订的62万千瓦的合作项目,包括我们在安徽颍上的投入,总计8-10GW规模,在当地形成项目置换。所以未来清洁能源投资,搭配清洁能源制造的投资,这不仅是在光伏,还有风电,都将是普遍的模式。
关于新技术
在技术发展速度方面,李纲一直主张要慢一点,好饭不怕晚。一旦投不准,对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就像等离子和液晶显示器,两个都是好技术,但最后等离子消亡了,现在都是液晶的天下。技术路线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光伏现在可以说是在后PERC时代,电池效率在22.4-22.8%之间,大硅片也在推介。在硅片尺寸之争结束之后,行业会再次关注技术,TOPcon和HJT都是未来的方向。TOPcon短期来说比较容易实现,目前PERC的生产线经过改造,可以直接转向TOPcon,这是TOPcon的优势,存量产能很大,如果大家都涌进来,会造成原辅材料价格因集聚效应而下降,成本会快速降低。HJT方向的好处显而易见,效率高,理论效率达到了27-28%,四步工艺比较简单。对于光伏组件来说,我们要求成本下降,加工艺很难降低成本,但减少工艺则更有可能实现。所以这两个方向赛拉弗都在密切关注,但到底朝哪个方向走,我们还在观察,并没有完全走那一条技术路线。
另外,钙钛矿领域也值得关注,过去5年时间,钙钛矿的效率从2-3%提升了20%,稳定性也经过了1.3万小时的验证。这样,钙钛矿的成本可能会更低,比HJT成膜设备和原辅材料成本更低,而且钙钛矿的材料成本不高。所以,我们并不是要追求效率的极致,光伏组件并不是光伏行业的最终产品,电才是光伏的最终产品。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产生的电,如果度电综合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就更有可能成功。
赛拉弗也关注新技术可能给行业带来的颠覆,如果一块组件功率达到300W,成本在一元钱以下,那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摆脱对硅料的依赖,不受上游硅料价格的影响。
到目前来说,晶硅还是最经济的解决方案,也经过了大规模的时间验证,短期内还是行业主流,但也要看到未来新技术的趋势。
赛拉弗未来的发展
谈到赛拉弗未来的发展,李纲表示,赛拉弗的五年计划是把组件产能扩张到35GW左右,今年在安徽颍上已经开始大规模发展,整个项目产能预计在8-10GW,一期产能2GW,年底上马二期,预计三期安装完毕。此外,因为3060计划是全国性的计划,未来光伏安装一定是遍地开花,中国幅员辽阔,运费成本会比较高。公司最近接到订单,运到贵州毕节,光运费就要1200万,如果公司在成渝经济圈有工厂的话,那运费将只有500万,能够大大降低成本,这样也能给客户带来利益。所以公司在规划,未来在一些大的物流中心附近建设一些大的制造中心,同时在500公里以内建设一些小的卫星基地,把35GW的产能分流,每个大的基地有8-10GW产能,并分流到附近的卫星基地,就像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样,光伏制造也将出现分布式的生产态势,这样可以避免集中生产的高成本。
赛拉弗在海外地区也在布局制造,这可以规避双反的影响。中国光伏已经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出现双反、高税率的问题,有些国家和地区会有明显的本地保护的要求,为此赛拉弗会做出相应的产能布局,生产基地规模不会太大,预计在1GW左右。
对于赛拉弗的未来,李纲认为也面临一些挑战。以前公司很少做国内市场,从2018年开始建设国内团队,国内销售占比在逐年提升,去年国内销售占比达到30%,这还不是很大。希望未来两三年,进一步壮大赛拉弗的国内销售团队。不仅关注一些大项目,还会关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分布式市场,仅仅在山东,去年就安装了4.7GW居民光伏量,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挑战在于,国内团队很年轻,经验不足,这会在未来实践中进一步得到补足。
赛拉弗的优势在于分销市场,虽然在国内分销不太大,但公司在澳洲的分销市场做得很大,一年有400-500MW的居民屋顶分布式销售额,分销网络很熟悉,下一步看怎么把澳洲的分销经验和国内的分销对接起来,快速推动国内的分销,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市场占有的份额,而且赛拉弗去年在山东也做了几百兆瓦的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分布式市场来说,企业品牌效应很重要,需要不断加深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公司通过地推,配合当地的分销活动,做一些品牌推广,让老百姓认识赛拉弗的品牌,公司未来会考虑推出类似赛拉弗原装的品牌。
回想赛拉弗过去的发展,李纲有感慨,但更多的是创业的激情。赛拉弗从2011年70MW的小工厂做到现在5-6GW的产能,到今年底可能达到10GW,一步步走来,公司都是扎根在基层,很扎实地发展起来。
在普及分布式方面,李纲认为,现在老百姓还没有意识到自发地进行安装,有一段时间太阳能热水器老百姓是自发去安装的,因为其效果很明显,而光伏还完全没有达到自发程度,还需要上门推广。所以,一旦价格降到一定程度,老百姓觉得回报很快,那将引爆又一个大的市场发展,而且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这完全取决于成本的大幅降低,所以回头再看硅料价格,肯定不会长期上涨。
关于目前赛拉弗的产品,李纲表示还是以晶硅、大尺寸为主,公司不求速度太快,而是跟上行业发展,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深挖公司的潜能,降低成本。今年赛拉弗的口号是58421,即人均单产超过5.8兆瓦,包括管理人员;成本达到4分人民币以内;通过技术改造,相较去年每片组件降低材料成本2元钱,在非材料成本如用电、节能方面再降低1元钱成本,实现每个组件降低3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