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鸣锣开市。我相信,即使许多身在其中的人,也会在多年以后才会意识到这一天的真正意义。中国的碳市场从试点地区第一笔交易开始走到今天,可谓不愠不火,就像一艘小船在池子里来回游荡。而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才算是中国碳市场真正地扬帆起航,而全国碳市场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随着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一声锣响,我国的碳交易试点地区开始了实质性地运转,在后来的几年里,北京、上海、等共八个碳交易试点陆续启动交易。所谓试点,就是在为全国碳交易制度进行先行的实验和探索,以保证全国碳交易市场一开始就具备完善的体制机制,少走弯路。虽然试点碳市场在体制机制上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终归试点地区体量小,从总体运营情况来看,并不算太活跃。
根据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的发言,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额约114亿元,而光是2020年一年,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额就超过2000亿欧元,是中国试点地区累计交易总额的百倍以上。
关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则要追溯到2015年9月25日的《中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在该声明中提到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启动相关顶层设计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家都也对此充满了期待,当所有人都以为2017年会真正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时,最终等来的,却只有2017年12月19日的一则“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启动”的新闻。
在那之后,我们以为既然已经宣布启动了,离真正交易也就不远了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主管部门的转隶,很多东西又要推倒重来,碳市场开市又开始变得遥遥无期。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22日我国宣布的双碳目标,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手段,碳市场的启动便从生态环境部优先序很低的工作,一跃成为最核心的任务,因为碳市场不再仅仅是碳圈关注的事情,而是全球政商和资本届都关注的事情。
于是乎,碳市场工作开始快马加鞭,从去年底开始保持每月一个重要文件的发布速度,甚至在今年3月份一个月内连发三份重要文件。虽然中途出现数据造假事假和开市时间推迟的小插曲,但终于在7月16日,我们迎来了全球史诗级的碳市场启动。
为什么说是史诗级碳市场,因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光是电力行业,其管理的排放总量就超过了40亿吨,是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欧盟碳市场的两倍有余。如果在明年再纳入一到两个行业,那么中国碳市场的体量将超过全球其它碳市场体量的总和。光从体量上就注定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会成为全球焦点,若按照欧盟碳市场价格来衡量,这个市场的体量将超过3万亿。
如果你仅仅看到碳市场的交易价值,那么你只是看到了碳市场价值的冰山一角,碳市场的启动代表着中国超过40亿吨的碳排放被定了价,这意味着无论你通过什么手段,只要减少了一吨碳排放,就相当于能够获得等量的碳收益,而且很多都是额外收益。
拿节能来说,以前节约一吨煤的收益就只有煤价值本身,在碳定价以后,节约一吨煤不但能够有煤价值的收益,还会有额外碳资产的收益。这将吸引巨量的资金和技术在节能减碳新能源方面的投入。
不仅如此,我们的目标不光是通过碳市场实现国内碳中和,我们还要借助中国碳市场的体量来争夺全球碳排放的定价权,中国之所以将碳交易所放在上海,是充分考虑到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在未来,上海还将借助中国的碳市场成为全球的碳交易和碳金融中心。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球人类的共同目标,是我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路径。所以在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下,中国将不仅仅只考虑到自身的碳中和。当将来巴黎协定6.4条关于碳中和的国际合作规则确定。中国将带着自己的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车等碳中和产业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将这些项目输出到全球各地,同时根据巴黎协定6.4收回巨量的碳信用。当碳信用成为全球最为硬通的资产时,这些碳信用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这一切,都将始于2021年7月16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全国碳市场因为各种原因推迟到现在才启动,但却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如果真在2017年就启动了,可能会成为一个不痛不痒的市场。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全球气候博弈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碳市场所承载的,可能不仅仅是降低几个行业碳排放那么简单。
历史的车轮已经启动,今后碳市场的轨迹是蜿蜒曲折,还是直通罗马,就要看你、我,以及整个行业的努力了。
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中国碳交易市场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