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但经济增长与减碳至今仍然相斥,人们尚未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新路径。
根据7月8日发布的202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下称bp年鉴),2020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创194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但这是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结果。
bp年鉴已连续发布70年,是能源行业享有盛誉的报告。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 Dale) 对包括《财经》在内的中国媒体表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去年碳排放量下降的趋势将难以维持。
用去年全球下降的GDP除以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得到的数字为1400美元/吨。“这可看作去年的减碳成本。”戴思攀说,这一成本高昂、不可持续,世界需要找到经济增长与减碳共存的方式。
过去一年里,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的国家数量迅速增加,现已覆盖全球约 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多数国家的承诺还缺乏政策措施的支撑,欧洲已率先尝试打造碳中和与经济增长共存的新路径。7月14日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即是欧洲做此尝试的开始。
01减碳与经济增长仍相斥
2020年全球掀起了碳中和热潮。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0年初,承诺净零碳排放的国家覆盖的碳排放份额不足20%;到2020年底,这一数字已接近60%。
承诺净零碳排放的国家和公司比例
为了降低碳排放,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能源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据bp年鉴统计,2020 年全球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迅猛增长,合计增长238 吉瓦,比历史峰值高出50%。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导致交通领域的石油需求大幅下滑,202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同比下降9.3%。同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4.5%,为1945 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近四分之三的降幅源自石油消费下降。
能源消费的下降使得全球碳排放量下降超过 6%,亦为1945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这些数据似乎表明世界正朝着碳中和的目标前进,但这只是一个假象。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经济衰退中实现碳中和,而2020年的减碳模式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正增长,也是为数不多能源需求上升的国家之一,同时碳排放量亦同步上升。据bp年鉴统计,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增加2.1%,同时碳排放量增长了0.6%。
戴思攀表示,中国去年的能源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幅度是吻合的。2020年,中国经济能源强度没有下降,也就是说GDP增长了多少,能源消费量也增长了多少。
核心原因,是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即能效并未提高。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的石油和煤碳消费占比都在去年有所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份额在增长。但如果不提升能效,GDP的增长必然还需消耗更多的能源,减碳也就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已开始恢复,封禁措施正在逐渐取消,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增长。”戴思攀说,2020年的情况是一个例外,还不能变成常态。
新技术的商业化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全球减碳前景还面临技术挑战。国际能源署今年5月发布的《全球能源部门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下称零碳路线图)提出,到 2030 年,全球大部分减排任务可通过当前技术来实现。但到 2050 年,几乎一半的碳减排将需要目前处于示范或原型期的技术去实现。
例如,在重工业和长途交通运输领域,更高比例的碳减排将寄望于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的技术。
02碳中和需要新经济增长模型
如果不做出更多的改变,全球经济发展与减碳的矛盾将更加激化。如何找到碳中和与经济增长共存的新路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因素。国际能源署的零碳路线图指出,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前提是,2030 年世界经济将比目前增长约 40%,但能源消费要减少 7%。为此,要在全球大力提高能效,使 2030 年之前能源强度每年平均降低 4%,降速约为过去二十年平均水平的三倍。
戴思攀认为,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碳,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改善能源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每单位的GDP增长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二是改善二氧化碳强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全球已经在这么做了,但需要做得更快。
欧洲的能源转型走在全球最前端,目前正在试图引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德国工业协会主席(BDI)Siegfried Russwurm说,只有在去碳过程中仍然保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欧洲的气候计划才会成功并找到追随者。
7月14日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宣布,到2030年欧洲的温室气体排放要较1990年减少55%,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此,欧盟提出了包括2035年起禁售燃油车,大力发展电动车和氢能,改革碳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国际能源署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共同研究认为,在各国积极减碳的情况下, 2030年全球GDP比基于当前趋势的测算值高出 4%。
上述两家机构认为,到 2030 年,全球年度能源投资总额将猛增至 5 万亿美元,带动全球 GDP 增量每年提升 0.4 个百分点。随着全球从新冠疫情中恢复,清洁能源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空前增长,2030 年投资额将是现在的三倍多,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私营部门和政府在清洁能源(包括能效)、工程、 制造和建筑行业等方面的支出猛增,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但更多的研究人士认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减碳和经济增长共存的清晰路径。
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主办的“碳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研讨会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碳中和目标使得二氧化碳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但二氧化碳的价格很难制定,有很多争议,因此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量。比如在碳中和目标下,滞胀会出现吗、化石能源成本会上升吗?制造业、科技创新是否面临新的机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碳中和让经济增长有了新的约束条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会面临考验,但实现碳中和需要立足长远,它将带来一场至少持续45年的系统性技术变革,各经济体都应该及时作出调整。
刘世锦说,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人为打乱供求关系。最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就是教训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