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
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政策研究室)首席能源研究员,现任香港百德能证券有限公司能源顾问、中国社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举办能源管理硕士项目行业导师、中石化油田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独立董事、民德研究院院长、东帆石能源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美国11月就进入了假期季节,人们都开始忙着采购、家庭朋友聚会和安排外出旅行计划。但今年的白宫和议会在假期季节却显得特别忙碌,与能源相关的重大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10月29日,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改革委员会召集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和壳牌公司的一把手参加听证会,讨论石油公司是否进行过误导性宣传,阻止对环境变化做出应对和行动。
11月16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罕见地在同一日就能源问题召开听证会,众议院讨论清洁能源经济的供应链问题,参议院则聚焦在国内外能源价格趋势问题,目的是了解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如何影响未来走势。
11月17日,在美国汽油价格徘徊7年新高之际,美国总统拜登给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信,督促该机构“立即动用所有工具”对石油企业涉嫌抬高汽油价格的“潜在非法行为”进行调查。
毫无疑问,美国正在以举国之力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在本土的影响。这让人不禁有些好奇:作为一向自诩已经实现能源独立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何在这次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危机中无法独善其身?美国能源政策是否因此发生深刻改变?这些改变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有何影响?在中美竞争态势已经确立的情况下,这些改变对近期急剧增长的中美能源贸易以及两国关系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11月6日美国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中寻找到答案。
参议院的这场听证会由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曼钦亲自主持,邀请到全球两大权威能源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一位是美国能源信息署代理署长斯蒂芬·纳雷,另一位是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经济学家蒂姆·戈尔德。
曼钦的开场词非常简短,却直指民主党的能源政策和法律制定者们的关注重点。
曼钦表示,与去年相比,美国汽油价格上涨了60%,能源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0%。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这个冬季的汽油和采暖用油还将上涨10%~40%。不仅如此,柴油、天然气、电力、煤炭、食品、汽车与服装价格也都上涨,与疫情期间的物价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上,欧洲与亚洲最近几个月发生能源市场剧烈动荡。
中国拉闸限电,煤产量创纪录上升并提出能源企业要保障供给的口号。西班牙民众因能源价格上涨而抗议示威。英国一些小型电力企业与高耗能企业纷纷倒闭。
而因国际需求激增,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急剧增加。10月出口增加到每日98亿立方英尺(2.7亿立方米),约是美国国内产量的9%。二季度煤炭出口上涨到206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0%,主要是对中国出口的激增。显然,这些创纪录的出口对美国能源生产企业和美国经济也许是利好,但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正在支付高价能源以扛过严冬的美国民众来说却是坏事。
美国国内能源价格的上涨,表明美国不再与全球能源价格绝缘。尤其是美国国内炼油厂持续依靠重质原油进口,使得国内油价受OPEC+的影响日益增长。而盟国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道却不获批准,导致了美国对能源可靠性与地缘政治的忧虑。
曼钦的开场词点明要义:可负担、可靠、可依赖的能源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继续维持“三可”以及确保能源价格可控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简短的开场词中,曼钦先后4次提到中国。
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席巴罗索在曼钦之后发言。他说,美国正处于紧要关头,面临着31年来最高的通胀率,《纽约时报》甚至点名拜登总统要为此担责。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与去年相比大为缩水。
根据能源部报告,这个冬季,美国家庭将为购买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和采暖用油多支付22%~94%的费用。这让中低收入家庭与依赖固定收入的家庭遭遇严重的经济打击,不得不在温与饱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他指出,过去,美国以其低价能源保持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的竞争优势。欧洲企业要比美国企业多支付160%的电费,欧洲与日本家庭比美国家庭多支付85%~215%的电费,欧洲家庭比美国家庭多支付49%~177%的天然气费用。而现在拜登政府将欧洲能源短缺问题带到美国,使得美国拼命挣得的能源独立地位丧失殆尽。美国开始逐步依赖OPEC+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或许这个冬季,人们将看到俄罗斯运油船抵达波士顿港的新闻照片。
纳雷用5分钟的陈述在总结大量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后进行预测:
▲今年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量,OPEC贡献超过50%,加拿大以19%排名第二,俄罗斯第三(15%),美国则不到10%。
▲美国页岩革命所生产的主要是轻质原油,但沿海炼油厂都是按重质原油设计的,因此美国增产的原油并不能替代进口炼油。这种形态应该不会轻易改变。
▲国际液化天然气价格在亚洲和欧洲接近历史最高点,约比目前美国批发价高6倍,比去年夏天历史最低点高20倍。
▲欧洲与亚洲或从美国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导致美国国内市场库存紧张和价格上涨。
▲欧洲天然气库存由往年的90%降低到75%,考虑到亚洲正高价抢购国际液化天然气,因此欧洲只能选择从俄罗斯进口。
戈尔德对于本轮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评估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欧洲同期天然气发电下降9%,煤电上涨11%;
二是最近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显示了电力与天然气市场之间的强连接,天然气仍是很多区域平衡电力市场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电力需求季节性变化大的区域;
三是在快速能源转型中,能效提高和电气化可以让民众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尤其是对最脆弱人群提供能效提升和低排放设备所需的初期投资;
四是清洁能源的快速推进将带来新的资源与安全问题,尤其在对能源转型的关键材料供应方面,如铜、锂、镍、铬和稀土原料,今年上半年关键矿物材料的价格回升对光伏板、风机、电动汽车电池等造成5%~15%的成本上升压力,美国应对这些材料供应链给予及时投资,树立环境与社会高标准,强调技术创新与循环利用;
五是用能产业的所有部门都要受到重视,包括重工业与长距离运输;
六是鉴于美国有国际领先的研发能力,应对包括钢铁、化工、航空等行业提供需求成本解决方案。
他指出,近期的能源价格震荡是个提醒:现代能源系统具有深度互联特性,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是能源孤岛。
同样参加参议院听证会的还有美国知名作家、记者与演说家罗伯特·布莱斯。他是美国关注能源问题的活跃人士,也是国会能源议题听证会的常客,文章经常见诸于《纽约时报》《福布斯》《时代》。他一直反对将传统化石能源妖魔化,因此受到激进环保人士的抵制。
布莱斯表示,华盛顿的立法者与决策者缺乏能源现实主义与能源人道主义。美国绝不能照抄欧洲的灾难性蓝图。他认为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的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激进的减碳与环境、社会和治理政策造成欧洲对化石能源的投资过度降低;
过度依赖天气的光伏与风电,导致这次由于风力长期缺乏而造成区域风电不足与天然气设施状况频出相叠加的灾难效应;
关停火电站与核电站导致能源安全降低;
过度依赖进口能源,尤其是俄罗斯天然气,使欧洲极易受到剧烈价格波动和潜在长期供给短缺的影响。
布莱斯认为,拜登政府号称的2035年电力100%清洁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去年美国的煤电与天然气发电达2600亿千瓦时,3倍于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或两倍于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美国不可能在今后14年内将这些电力全部从核电、风电和太阳能获取,因为这意味着电力系统要投入4.5万亿美元。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更多的绿色电力将推升电费,就像德国那样。纵观全球,德国低碳转型最积极,但能源价格上涨也最快。现在德国的电价全球最高,比其它135个国家平均高出163%。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加州。在2011~2020年,当地电价上涨39%,比全国其它地方高7倍。5月,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警告加州能源价格上涨幅度超过通货膨胀幅度,而加州恰恰是穷人最多和拉丁裔人口最多的州,能源价格上涨加剧了对社会公平与能源正义的担忧。
另外,美国如果将能源与电力全部转化为新能源,将加剧对中国的依赖。因为中国掌握了电动汽车与其它绿色技术所需的关键矿物市场。这无异于单方面的能源投降,严重损害了美国利益,只会让中国和OPEC+受益。布莱斯最后用了一系列极具有鼓动性的反问排比句结束陈词:昂贵的能源是穷人的公敌,国会里谁能为穷人站出来?国会里谁为我们电网的可负担、韧性和可靠性站出来?能源人道主义究竟在哪里?
总结此次听证会的各方发言,或许已经找到美国在此次能源危机中无法独善其身的答案。
戈尔德的总结很经典:现代能源系统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是能源孤岛。美国能源独立的概念是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主要是缘于当时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美国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成为了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净出口大国。但今天美国才意识到,自给自足并不等于可以实现能源独立。因为今天世界经济已经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了,曾经渴望的能源孤岛已经不存在了。
这也让美国的能源政策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美国以其能源低价保持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的竞争优势,还要在减碳、实现气候控温上发挥其世界领导者作用。如今的美国,无论身处哪个党派,其观点并无实质性冲突,即强调要保持美国能源的竞性与独立性、认识到能源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伤害以及对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的警惕。这一共识会使美国把OPEC+成员国和中国等新能源材料资源供应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具体到中国。能源是中美两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但在碳中和和气候变化控制领域又需要中美两国携手合作。中国早已替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而美国则成为快速增长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中国是美国所有化石能源最大买家,又是新能源转型所需大量金属和稀土资源的主要生产供应国。为了贸易平衡,美国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的油气,同时又担心受到中国新能源所需金属资源的约束。在这次听证会上,不论是参议员还是专家都清楚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担心和忧虑多于合作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