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氢能汇记者统计全国和地方出台的氢能相关的政策累计28条,其中全国范围的氢能相关政策6条,11个省市出台了氢能相关政策累计22条。从整体看,广东、山东、上海、浙江、陕西、河北六省市12月都不止出台了一项氢能相关的政策。
北京市大兴区发布的《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2022年修订版)》明确提出给与氢能相关的企业,每家每年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补贴。可以说是地方政府中最大手笔。
北京大兴之所以能给予氢能产业如此大的支持力度是因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已经揭牌,大兴计划打造集氢能社会、氢能成果、企业技术与产品发布等于一体的沉浸式氢能展示、体验与交流空间,有意通过政策的支持吸引氢能高精尖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政策强调绿色低碳
从全国范围的6条氢能相关的政策看,政策主要围绕利用绿色低碳的氢能,将其用于工业领域,可减少碳排放为目的。对于氢能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项目,国家会开展一系列示范项目。
6条国家政策中对于“绿氢”重点关注。
《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提出“中非双方支持符合条件的绿氢发展项目获得投融资支持。”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强调“加强绿氢开发,明确绿氢炼化。”
除了关注“绿氢”之外,在税收上,新出台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的通知》也对氢能关键材料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此举对于国内氢燃料电池的低成本运营存在重大利好。
广东和山东并驾齐驱
从2021年12月发布的地方氢能政策可以看到,广东、山东、上海、浙江、陕西、河北6省市不止发布一条氢能政策。其中广东和山东各出台了4条氢能相关政策,可以说是11个省市中出台氢能政策最多的两个省。
氢能汇(h2-2005))注意到,广东和山东都是入选国家第一批氢能示范城市群的省份,两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必然需要为此制定更多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
广东自2015年起便开始布局氢能产业。截至目前已覆盖制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及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全产业链,是国内目前氢能产业链构建最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最齐全的地区之一。
山东作为化工大省,具有丰富的氢气原料资源。据统计,全省每年可从煤化工释放气及其他工业尾气中回收氢气约96.2万吨,能供11.5万辆公交车行驶一年。因此山东发展氢能有先天优势。
此外,山东同样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偏高、电力消费中煤电比重偏高的“两高”问题突出。山东有迫切改变能源生产消费现状的内在动力。
因此两个省份有发展氢能的先天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于全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做出了规划,203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如此宏伟的目标,让各氢能企业看到了这里发展氢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加氢站安全提上日程
随着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加氢站的安全问题也不断引起行业重视。在12月出台的地方政策,河北张家口和上海都提出了一些对于加氢站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
上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上海市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氢能源站点等新能源风险治理。要对氢能源站点进行检查评估,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依法予以停用、搬离。
河北张家口市应急管理局《张家口市氢能产业链和化工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案》也要求以制氢厂、加氢站、氢能运输企业的氢能产业链为重点,对制氢、运氢、加氢、氢燃料车辆客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排查评估,确保不漏一企、不漏一岗,全链条、无缝隙的进行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从防患未然的角度出发,各地的确应该加强氢能产业相应的安全管理力度,防微杜渐,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给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蒙上阴影。
综上所述,2021年12月氢能政策出台几乎与11月持平,全国政策比11月更密集,补贴、安全、技术、发展目标成为氢能各地方政策关注的重点。整体看,东南沿海依然是氢能产业发展更有利的区域。氢能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将充分发挥低碳能源的替代作用,为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