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碳达峰既是系统工程,也是实践工程。浙江能源碳达峰正处于谋划和起步的关键阶段,更要深刻认识能源碳达峰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落实好党中央“统筹有序”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推进能源碳达峰。
统筹兼顾推进能源碳达峰
能源碳达峰的系统性要求我们要将其视为一个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的整体,统筹兼顾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
碳达峰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能源碳达峰,不是为了阻挠发展,而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根本上说,能源碳达峰与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要通过能源碳达峰推动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中实现能源碳达峰。为此,必须将能源碳达峰的力度控制在经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内。要警惕不顾经济社会发展,强行推进能源碳达峰的过激倾向;也要警惕以发展为由,阻挠能源碳达峰实施的保守倾向;但主要是反对过激。
较长时间内,能源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短期内尚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脱钩。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先立后破,牢牢守住保障能源有效需求这条底线,避免打破正常市场机制,防止打破产业链。能源有效需求是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源需求、经济社会运转必须的能源需求。判定需求的有效性,要坚持客观标准,避免主观臆断。
二是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能源碳达峰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而是碳中和的前奏和基础,是能源碳脱钩整个历史进程的前半部分。我们的核心目标是2060年前实现无碳能源对有碳能源的充分替代,短期目标是确保2030年前有碳能源的使用趋于稳定,而短期目标始终是为核心目标服务的。
推进能源碳达峰,应当立足能源碳脱钩整体,把握能源发展的方向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从大的时间尺度考虑需要采取的措施,评估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形成能源碳脱钩总体战略。并将碳脱钩总体战略具体细化到“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期内,形成能源碳达峰路线图。
三是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碳达峰是由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整体工作。我们要看到碳达峰的整体性,坚持统筹实现整体最优;也要兼顾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
要深入开展能源碳达峰的顶层设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能源发展实际,针对行业和地域的差异,制定囊括各行业和各地域的差异化目标和进度安排,才能兼顾整体性和差异性。各地各行业的碳达峰方案则要根据实际,具体细化顶层设计部署的目标和进度,服从服务于顶层设计,既要避免一骑绝尘、以邻为壑,也要避免迁延观望、怠惰因循。
实事求是推进能源碳达峰
能源碳达峰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中检验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是要立足省情。
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和人文环境多样化的大国,各地在自然环境、能源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能源碳达峰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统一方案,只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才能有效推进能源碳达峰。
我省是化石能源和风光资源“双匮乏”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100%,光伏、风电的年平均利用小时不到1000小时和2000小时。同时,水能开发已达90%以上,后备资源已经枯竭。我省既不可能依靠省内的风光水资源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也不可能依靠自身资源保证能源安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能源市场就成为浙江推进能源碳达峰的必然选择,西部可再生电力和海外LNG将是我省需要努力争取的资源。
当然,我省也有自身比较优势。一是电气化水平领先全国,电力增速常年维持在能源增速的2倍左右,终端能源中电力占比已接近60%。二是核电、抽水蓄能的建设潜力很大、基础很好,完全可以成为我省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的能源碳达峰,不能简单复制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碳达峰路径,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以电气化推进低碳化,以核电、抽水蓄能和西部可再生电力为主体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特色道?路。
二是要遵循规律。
能源发展本质上是不断低碳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能源碳减排与能源发展方向是完全统一的。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适用能源碳减排。
需要认识到,能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高度依赖科技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能源转型发展的难度,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推进毅力,不能低估传统能源及已有设备的持久性和适应力,也不能对未来新能源或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和范围盲目乐观。
需要认识到,能源发展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由小到大的过程。能源转型需要能源基础设施的重建,需要新技术研发和新产能扩张,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初期,这些投资不大可能迅速促进生产力发展,将带来经济负担。换句话说,能源碳达峰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能源价格上涨几乎不可避免,而收益可能要到碳中和阶段才能体现。
需要认识到,电力的二次能源属性和电网的媒介作用使得电力生产和使用事实上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电力的使用具有同质性,且不会带来碳排放;但电力的生产因一次能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碳排放水平,电力生产的碳减排将是能源碳达峰的主战?场。
三是要克服浮躁。
能源碳减排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保持清醒、克服浮躁,不能将碳达峰的希望寄托于一些不确定的事项。有很多误导性言论将氢能或者碳捕捉技术视为碳达峰的捷径,又或者指望能源需求在不久的将来就达到峰值。这些言论已经干扰到了正常的碳达峰工作。
需要认识到,氢能的转化来源和去向主要是电能,实质上仅是一种储能手段。而氢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其储存、运输十分复杂和困难,作为储能应用还面临着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的考验。碳捕捉技术追求的是更经济、更高效的从空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但本质仍是空分技术。真正困扰碳捕捉发展的是二氧化碳应用领域狭窄问题。而目前言及能源需求达峰更为时尚早。
从对浙江近十年的能源弹性系数的分析来看,浙江能源弹性系数虽然在“十二五”期间缓慢下行,但“十三五”期间进入了平缓期,且短期内看不到下降的趋势,预期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逐步脱钩的情况并未出现。
浙江能源碳达峰的若干建议
(一)构建浙江特色的能源碳脱钩战略
1.以电气化推进低碳化。电能是品质最高的机械能来源,且使用过程清洁无碳。我省电气化程度一直领先全国,巩固提升这一领先优势,将有效推动能源消费端的碳减排。我省应进一步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使电能成为浙江经济生活的主要动力来源。通过调整发电结构、完善电网结构,实现电力生产的低碳化,同样可以有效推动能源生产端的碳减排。我省应进一步加强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无碳、低碳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的比重,最大程度减低电力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2.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实现主力电源的有机更新,可行的策略是以核电替代煤电。浙江目前的主力电源是煤电和省外来电,其中煤电约占总用电量的42%,省外来电约占总用电量的25%,两者合计超过2/3。
从浙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分析,核电是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主力电源的发电类型。核电在浙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没有明显的客观制约,制约发展的主要是“邻避效应”和国家核电发展政策,而这些主观因素通过努力可以克服。核电也是发电成本最低的电源之一,经济性也是选择核电作为主力电源的重要考量。核电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浙江目前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三代核电,待具有本质安全属性的四代核电成熟后,及时转入四代核电建设。要实现替代煤电主力电源地位的目的,核电发电占比应从目前的10%提升至30%以上,这也是我省核电发展的远期目标。
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扩大调节电源规模,可行的策略是大规模建设抽水蓄能。大容量的特高压直流和核电并网、高强度的间歇性电源接入,将给电网带来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些冲击,需要扩充电网调节电源规模。
从浙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分析,抽水蓄能是最经济最现实的调节电源选择。浙江抽水蓄能的建设潜力巨大,且技术成熟、成本可控、性能优异。以抽水蓄能为基础,辅以适量的储能电池,浙江可以建成较为完备的调节电源体系,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我省抽水蓄能规模应逐步达到用电负荷的30%以上,这也是我省抽水蓄能发展的远期目标。
3.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能源市场。充分利用国内能源市场,主要是争夺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份额,保证省外来电电量持续上升、比例保持稳定。省外来电已成为浙江主力电源,未来主力电源的地位也无可撼动。维持省外来电占全省总用电量比重在25%以上,是保证电力稳定供应的关键。为此,要积极开展西部能源基地合作和特高压线路建设,争取每个五年计划建成1条特高压通道;同时,加快省内特高压交流环网建设,增强我省电网承载能力。
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市场,主要是争夺LNG市场份额,保证省内天然气供应。浙江能源碳脱钩离不开作为低碳能源的天然气的支撑。天然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气代煤”,以低碳能源替换高碳能源,保证生产生活中热能需要,并部分替代燃煤发电。为此,要全力参与国际LNG市场竞争,努力采购经济可承受的天然气现货和期货;抓紧规划建设沿海LNG接收站和储运站,增强卸载能力和储备规模;推动天然气分布式发展和天然气入户,关停燃煤锅炉,停建燃煤热电,实现热能来源的有机更新。
(二)务实谋划浙江特色的能源碳达峰路线图
1.科学设立碳达峰阶段性目标。坚持有序推进的原则,可以考虑为能源碳达峰设置阶段性目标。碳达峰的前期,重点是在保障能源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尽快打破原有的发展惯性,引导能源发展走上低碳道路。这一阶段需要以煤电的继续有限利用,来争取转变能源发展方向的时间窗口,全面启动天然气、风光电、核电、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碳达峰的中期,重点在摆脱高碳能源的使用,以低碳、无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碳达峰的后期,重点在摆脱低碳能源的使用,以无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最终在2030年前停止碳基能源的扩张。
2.区别设定碳达峰区域性目标。浙江各地在产业结构、自然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承认这种差异性,就要从顶层设计上有区别的设定碳达峰区域性目标。比如,对沿海各市,其责任应更多的体现发展海上风电、LNG接收站、核电,为省内其他地区提供更多的清洁电力和天然气;对森林资源较多的市县,其责任更多的体现在为全省提供更多的碳汇;对工业为主的县市,其责任更多的体现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这些要求不仅要体现在各地的碳达峰方案上,也要落实到产业规划、区域规划中,提升规划的刚性约束。
3.规划远期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核电、抽水蓄能、特高压线路、LNG接收站等大型基础设施都存在前期论证久、建设周期长的情况。为了顺利实现碳脱钩,就要立足长远,从现在起持续推进大型能源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省内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邻避效应的不良影响,为重大项目实施创造良好氛围;对上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重大项目安排上给予我省支持。“十四五”将成为决定我省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完成已规划和在建重大项目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完成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并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我省核电、抽水蓄能、LNG接收站、特高压线路建设新的高潮。
4.加快近期能源保供项目建设。煤电要发挥好“缓冲垫”的作用,为能源转型赢得必要的时间。对煤电简单采取“休克疗法”,可能严重影响能源和电力供应,造成经济和社会动荡。在碳达峰前期建设一定量的煤电机组,不但不会影响碳达峰,反而有助于将能源转型发展。特别是我省仍有14台临近退役的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以及部分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这些机组发电煤耗较高,日常发电既不经济也不环保。可以考虑将这些机组转为应急备用机组,按照等容量置换原则,建设6-8台的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用更少的煤炭生产更多的电力。
调整气电建设思路,淘汰一批效率较低的老旧机组,减轻补贴负担;不再建设依托省级天然气管网的燃气电厂,改为建设依托LNG接收站和长输管道的9H级大型燃气机组,降低输气成本,实施“以气定电”策略(即气价低于2元/立方时发电),新增机组不再依赖补贴生存;补贴要重点投向天然气分布式,推动天然气分布式加快发展,使有限的补贴发挥最大的效益。高度重视浙江可再生资源潜力的挖掘,针对当前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开发空间问题,研究省域空间开发利用创新政策,推动实施“风光倍增”计划。
5.推进电网结构优化升级。电网是浙江以电气化推进低碳化、实现能源的碳达峰的基础。浙江电网的韧性和智能化水平尚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要,仍须全力以赴推动电网优化升级,构建适应碳达峰需要的坚强智能电网。
电网韧性方面,急需提高全网抵御风险能力,特别是抵御特高压直流失电风险的能力,保证全网运行稳定性。为此,应尽快启动省内特高压交流环网的建设,完善500千伏电网网架,为后续引入更多特高压直流创造条件;并按照每个五年计划建成1回特高压直流线路的节奏,在“十四五”完成白鹤滩直流的建设,在“十五五”完成第四回直流的建设。
电网智能化方面,重点在提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由集中式向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转型,支持分布式天然气、光伏、风电的就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