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成加速“双碳”目标落地主力军
——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演化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冷静看到‘危’,又要努力用好‘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绿色发展将进一步成为全球共识,“双碳”目标加速落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广阔蓝海,而“能源供给清洁化替代”和“能源消费电气化替代”,将成为“双碳”目标落地核心抓手。
记者: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您如何看待今年全国两会的特殊意义?本届两会您最关注什么议题?
南存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两会召开,是擘画新蓝图,开启新篇章的重要节点,意义重大。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演化,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年的全国两会必然全球瞩目。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数智化与“双碳”目标时空交汇机遇叠加,这些也将是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围绕这些国家倡导的大方向,我通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结合在一线的探索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带来了涉及全域智能充电网、清洁能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户用光伏、知识产权等方面的10余份提案。
其中,多份提案围绕“双碳”目标以及如何更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展开。比如,当前“充电难、充电贵”仍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充电桩的安装数量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现有的充电桩存在维护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相比之下,全域智能充电网解决方案中的智能有序交流慢充桩具有容量小、成本低、安装方便、对电网和电动车电池损害轻等诸多优点。因此,我建议有关部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推广全域智能充电网发展模式,并给予财税政策支持。
记者:去年,全国推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您认为对能源电力行业有什么影响?关于这方面您今年的提案重点是?
南存辉: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落地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技术和资金转向低碳发展领域,将引领整个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碳汇的机制来调整绿色能源的成本,这是一种市场化机制,必然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发展。
发电行业是被率先纳入碳配额管理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碳交易市场运行后,碳价会与发电成本耦合,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技术创新,比如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建立完善的报告与核查制度。
今年,我提交了关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提案,包括: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快速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并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可持续性第三方核查制度;建立绿电与碳排放权联动体系、碳税与碳交易联动的碳定价政策机制以及国际碳关税互认机制等。同时,也建议加快推进户用光伏纳入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三类市场,提高农户收益,推进分布式户用光伏发展。
记者:实现“双碳”目标意义深远。作为能源电力企业,正泰如何以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南存辉:“双碳”目标为我国带来了能源、电力领域的巨大变革,更安全、更清洁、更便宜、更便捷的能源将会成为能源格局优化的主要力量,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之一。
正泰锚定绿色低碳战略机遇,深耕绿色能源与智能电气产业优势,持续探索综合能源服务,构建起“绿源、智网、降荷、新储”能源物联网产业新生态,逐步形成了覆盖新能源、智能电气、能效管理、多能互补、储能、智能电站运维、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体系。在实践探索方面:
一是创新“光伏+”模式,绘就生态新画卷。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660多座光伏电站和50万户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600多万吨,将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是发展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在全国多地布局热电联产、储能、多能互补、氢能、智慧用电、智能电站运维、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构筑区域智慧能源综合运营管理生态圈,为公共机构、工商业及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
具体来讲,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业态,除了提到的城市电能替代,还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在大型建筑里,如何应用节能技术,我们有几十套方案,包括水、电、热、气等各方面的节能减排。比如一座房子或者建筑,顶上通过太阳能,下面通过电能,中间又可以通过各类节能的技术,节能降耗,可以把高载能的园区变得低碳等等。也可以将5G应用和智慧灯杆结合起来,包括智慧交流充电网等,很多新的技术业态,我们都在探索和创新。
新征程上,正泰将紧紧围绕“数智化、碳中和”时代机遇,持续发挥绿色能源、智能电气、智慧低碳城市产业集群优势,推进“光伏+”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型储能等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